东兰县在“生态东兰”建设中,坚持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相结合,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切实抓好五大工程建设,不仅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还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7年底,全县完成人工造林、封山育林3.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48.2%提高到65.9%,农民人均年收入由1026元增加到2096元,分别增长17.7%和104.28%。
东兰县位于珠江流域主干流红水河中上游地区。过去由于长期毁林开荒,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以至两岸山坡都成了黄泥坡。“国家珠防林项目工程”在东兰实施以来,东兰县累计投入310万元,对红水河沿岸及主要支流地带全部绿化,共完成人工造林2384.4公顷,封山育林1369.8公顷,占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08.38%和105.37%,验收合格率达100%。
东兰县是我区石漠化重灾区,也是广西石漠化生态治理试点县之一。为搞好示范,该县对大石山区的“秃头山”逐山进行规划,分户种植,并抽调工作组下村服务,从联系种苗到技术指导并组织验收。目前“封山育林工程”总投资已达364.6万元,完成封山育林1.7333万公顷,人工造林733.3公顷,全县石山地区脆弱的生态有了明显改善。
东兰田少旱地多,由于长期粗放经营,开荒造地,森林植被破坏严重。近年来,东兰县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认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按“一乡一业、一乡一品”的要求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大力发展板栗、八角、喜树等经济、生态效益俱佳的林木。为解决工程实施阶段的民生问题,该县及时给退耕农户发放粮食补助1.1109亿元、生活补助1058万元、种苗补助1350万元,极大地调动起群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至2007年底,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8666.7公顷,荒山造林6666.7公顷,配套封山育林2666.7公顷。2007年8月,东兰县被评为全国退耕还林管理先进县。
为巩固和发展生态建设成果,该县还大力实施“沼气建设”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两大配套保障工程,全县累计投入资金3762万元,新建沼气池2.5万座,使全县沼气池由原来的1.2328万座猛增到3.7328万座,入户率达70.7%。投入资金1595.17万元,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程,建立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制,制定生态效益管护奖励政策,落实生态公益林管护经费。该项目的实施,彻底消灭了生态管护的盲区,全县生态公益林区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