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4日 来源:广西日报2020年7月21日星期二第5版 作者:韦彩秀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韦彩秀

编者按

脱贫攻坚工作,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为讲好脱贫攻坚“广西故事”,今日起,本报理论版推出“三级书记话脱贫”栏目,陆续选登我区部分贫困县、乡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的文章,讲述他们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介绍决战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既是为记录历史、见证历史,也是为书写历史、推动历史。敬请关注。

武篆镇位于河池市东兰县西南部,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这片红色土地,因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许多群众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武篆镇下辖15个行政村、267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壮、汉、瑶等民族共6800多户2.7万多人。2015年底,经过精准识别,全镇有7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93户、贫困人口5782人,贫困发生率21.4%,脱贫任务十分艰巨繁重。

2014年7月,根据组织决定,我从东兰县直部门调到武篆镇担任镇长,对于从来没有乡镇工作经历的我来说,这是全新的工作、陌生的领域。经过近两年的基层摸爬滚打,2016年4月,我接任武篆镇党委书记,担负起全镇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的职责。4年多来,我穿梭于丛山峻岭之间,双脚踏遍武篆的沟沟坎坎,几乎访遍全镇家家户户。经过共同努力,全镇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21.4%下降至2019年底的0.78%,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贫困人口减少到73户204人,成为全县第一批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的乡镇。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有效激发动力活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一项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我始终把抓党建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抓牢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通过整顿组织涣散党支部,大力推进自然屯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全镇上下形成了“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浓厚氛围,推动抓基层党建与促脱贫攻坚深度融合。2016年以来,先后整顿3个涣散基层党组织。目前,全镇成立屯级党组织18个,15个行政村均成立了村级劳务公司。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注重把党员培养成能人、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提高党员队伍的带动能力。广西大学食品工程专业毕业的梁贤勇原来在广东省务工,2016年春节期间返乡,我主动与他沟通,动员并鼓励他发展脱贫致富产业,并把他培养成了党员。后来,梁贤勇创建了村集体经济示范基地,在他的带动下,他所在的东里村58户贫困户参与东里阳光玫瑰葡萄、东里油茶、东里灰粽产业发展。目前,全镇共有党员856名,其中40岁以下党员156名,大专以上学历117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各类党组织结对共建,通过贫困村同城镇居委会、贫困村同企业、贫困村同社会组织结对等多种共建模式,为扶贫带去新资源、输入新血液。我们从“党建结对”入手,坚持多交朋友、多结亲戚、多学长处,大力开展结对帮扶共建活动,扎实推动精准扶贫。例如,东里村党支部与广西农科院等单位的5个党支部结成共建单位,锐开村党支部与武警河池支队党支部结成共建单位,坤王村党支部成为自治区总工会的党建联系点等。通过“党建结对”,结对单位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给予资金扶持,更在油茶种植、葡萄种植、桑蚕养殖等方面给予科学技术指导。

因地制宜培育产业

切实增强造血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脱贫攻坚要取得实效并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产业来支撑。我们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认真研究各级各部门关于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积极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厘清产业发展思路。经过深入论证,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为每个村找准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路子。

2017年,得知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广东省务工的胡泽国为照顾父母回到锐开村老家,我主动与他联系,进行深入交流,动员他参与村里的扶贫产业发展。锐开村是最偏远、自然条件最恶劣的村屯,村民长期处在“靠天吃饭”的状态。胡泽国积极性很高,说干就干,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选址建起鸡舍、羊圈,开展特色养殖,如今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产业能人。坤王村党支部书记黄大海是大专毕业生,一开始,他担心村干部参与产业发展,万一失败了会造成不良影响。我多次找他谈心谈话,鼓励他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投身产业发展。后来,他放下了思想包袱、消除了思想顾虑,带领群众积极种桑养蚕。现在,该村成为全县种桑养蚕示范基地,全村贫困户实现了稳增收。

此外,还有东里村300亩阳光玫瑰葡萄、特色灰粽、千头肉牛基地,鸾坡村易地安置点电子厂,上圩村百头肉猪、食用菌等产业项目,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村民能就近务工、村集体经济有稳定收入。预计今年每村集体收入均接近8万元,其中达20万元以上的村5个。各村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为全镇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武篆镇15个行政村中,有5个村地处大石山区。基础设施落后是脱贫攻坚的最大瓶颈。脱贫致富,完善基础设施是前提和基础。只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努力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才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基础。

我们多方争取资金,积极整合资源,通过实施屯路、水利、集中供水、家庭水柜、危旧房改造和村容户貌建设等工程,加快补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如今武篆镇全部村屯实现通硬化路,兴建了镇级公共服务中心1个,新建村级公共服务文化中心12个,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还为村民提供了农家书屋、儿童之家、戏台、篮球场等文体活动场所,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为摆脱“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我们千方百计组织、动员大石山区的所有贫困户搬出大山,就近选址,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完成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3个。通过“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137户612名大山群众搬出了人畜混居的木瓦房屋,住进了钢筋混凝土新房,实现安居乐业。从弄竹村弄良屯搬到干本安置点的贫困户班忠杰也是这场迁徙的受益者之一。去年春节,他高兴地在家门口贴上了“党的政策最惠民,人民安居感党恩”的对联。

挖掘利用文旅特色资源

支撑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武篆镇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这块土地留下许多革命先烈的足迹。红色热土蕴含着深厚的红色文化、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利用红色资源、秀美的田园风光助力全镇脱贫攻坚,是我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为了把红色资源、生态优势转换成发展优势、经济优势,我们以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乡镇、争创全国特色小镇和全国文明乡镇为契机,积极谋划,大力招引旅游企业入驻,有序引导发展民宿、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

现在,在武篆镇建成了月亮河康养中心、天宝山旅游景区、江平田园自驾游、东里红色旅游与休闲农业景区等景区景点,广西东兰法官双语教育培训基地项目在列宁岩前顺利落地。目前,全镇各景区景点共吸收贫困户就业80余人,发展民宿3家、农家乐5家,其中1家被评为自治区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如今,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成为武篆镇群众脱贫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新产业、新引擎。

(作者为东兰县武篆镇党委书记)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莫晓遥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