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针对我国三农问题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做好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桂林市作为农业资源大市,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优势,同时也面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弱化、农村耕地非农化趋势加剧等问题,鉴于此,必须坚持以产业为重点,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实力;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全面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治理有效为基础,切实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以生活富裕为根本,着力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指数。
关键词:桂林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困境;路径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针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1],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学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行动指南[2]。桂林市作为农业资源大市,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优势,同时也面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诸多困难与挑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严格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总要求,扎实推进桂林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实施。
一、桂林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备的基础优势
(一)以创建现代农业特色示范区为契机,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升级
桂林市以特色农业为龙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农业经营建立了生产档案制度、产地准出制度和追溯制度,生产过程实行统一种苗、统一基肥、统一药物、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全面应用太阳能、诱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广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农业施肥上普遍使用花生麸、马蹄渣等有机肥料,示范区农产品达到绿色、无公害的质量要求,初步形成了以荔浦沙糖桔、阳朔金桔、恭城月柿、灌阳黑李、兴安葡萄、永福罗汉果、临桂百香果等一批具有桂林特色的优势农产品知名品牌。
(二)以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稳步推进城乡统筹工作
近年来,桂林市以大县城发展战略为依托,以实施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为抓手,坚持扩容提质和凸显特色并重,统筹推进集镇产业发展、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全市三个批次一共44个示范乡镇旧貌换新颜,充分发挥了接连城乡、传递文明、服务农村的纽带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此外,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深入开展,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生活垃圾、农村改厨改厕、传统村落保护、贫困户危房改造和乡村环境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农村污染治理实现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6.3%,所有乡村实现道路硬化,建制村通达率接近100%,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
(三)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着力点,有效激发农业农村活力
近年来,桂林市以推进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契机,不断加大土地政策改革力度,在有效保障农民群众土地财产权及宅基地等使用流动权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农村各项土地综合使用,提高农村土地使用价值,减少农村土地闲置浪费,细化土地用途管制,留住生态环境优美、农田连片集中、村庄集约紧凑的田园风貌。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可颁证率达到95.63%,农村土地流转120万亩,占全市土地承包面积的三分之一,比例高于全区平均水平。河长制全面推行,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国有林场、供销合作社等改革不断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活力日益增强。
(四)以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推进农村社会发展和改善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突破口,更是推进农村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桂林市立足桂林市各县区发展实际,以因地制宜和突出特色为原则,科学规划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成效显著。一是贫困面积逐步减少,贫困村由2015年的499个减少到了目前的290个,贫困人口由2015年的28.4万减少到目前的15.5万,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7.6%下降到目前的4%。二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截止目前,贫困村通村道路硬化率达到98以上,异地扶贫搬迁21771人,危房改造30652户,实现农村电网改造项目157个;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30个。贫困村农户出行、用水、用电、通信、文化、卫生等条件大幅改善。
(五)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落脚点,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近年来,桂林市在明确社保各相关负责部门职责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着力统筹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改革,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社会待遇,有效拓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渠道,积极推进符合农村实际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创造条件。当前,桂林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7年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017年达到13345元,继续位居广西全区前列。农村教育“全面改薄”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420元,高于广西全区平均水平,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
二、桂林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化,公共服务不健全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滞后长期以来都是桂林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标准农田在所有农田中的占比相对较低,农田水利设施整体上老化损毁现象较为严重,少部分由于年久失修,已不能使用。乡村道路建设近年来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与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全市农产品交易、农业仓储和农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满足不了农产品生产发展的市场需求。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也比较少,目前全市尚没有一个能够辐射周边市县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稍微有点规模的产地批发市场只有两三个,且由于交易设施陈旧、结算手段落后等,市场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加之自然条件限制,致使桂林市农机作业服务水平和服务市场都非常受影响。机耕道路、机棚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
桂林市农业总体上产业组织体系发展滞后,产业链条延伸不够长,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相对较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水平低。一是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引进、培植力度不足,进入农业示范区的企业虽然较多,但是企业综合素质和水平不高,带动能力不足,产业化经营小而散,效益低。农业合作社方面也表现松散,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进展缓慢,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比较低。二是产业融合度低。农业整体发展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品牌效应不明显,精深加工能力不强,观光休闲农业小散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互联网+农业”基本上还处于萌芽状态,总体上体现为一产不强、二产不大、三产不活。三是科技水平低。整体而言,桂林市农业科研体系尚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弱,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受投资成本等因素影响,水肥一体、生物防治等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弱化,社会治理能力差
农村监督管理失范,基层党组织建设弱化,社会治理能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一是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综合素质不高。党员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农村青年入党积极性不高,入党积极分子数量呈下降趋势。村级基层组织干部队伍整体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较为保守,工作缺少创新精神。二是农村基层干部管理村务工作难度较大。桂林市农村干部工资待遇整体较低,各地干部不仅要面临工作时间紧、工作难度大、工作任务重的现实情况,还要正视工资待遇低、无养老保险、无医疗保障等个人问题,致使部分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村规民约作为村民自治的表现形式作用发挥不够。目前,大部分基层组织对村规民约重视不够,没有让村规民约更好地为形成良好的乡风文明发挥应有作用。更有甚者,少部分村规民约已经变质走味,部分村屯甚至用简单的罚款思维来解决农村社会中发生的相关问题。
(四)农村耕地非农化趋势加剧,村屯呈现空心化
农业土地流转质量不高、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推进缓慢,农村耕地非农化趋势日益加剧。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村屯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现象也比较明显,直接影响农业先进科技的推广应用,也影响农村的长远发展。一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桂林市农村耕地的非农化趋势呈现加剧趋势,在当前人口总量刚性增长、对农产品和农业服务需求刚性增加的严峻形势下,耕地进展的趋势还加进一步增强。二是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剧,农民进城务工或者农村子女以升学等形式大量外流,农村劳动力知识结构下降的趋势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这些将直接影响农业先进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三是由于农业的比较相依相对来说不是太高,农村产业发展条件相对较差,金融和社会资本对农业农村的投资短期内难有根本的提升,农业农村发展资金约束将进一步加剧。
三、加快推进桂林市乡村振兴工作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实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把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3]。要以产业带动为龙头,以农业提质为导向,牢牢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从农业适度规模、产业融合、功能拓展中挖效益,推动农村经济从单一化转向产业化、规模化。一是着力推进质量兴农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农渔结合,因地制宜推广“稻鱼共生”“猪沼果”等生产模式,推广节地、节水、节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微生物+”生态养殖,改变传统“大肥大药”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二是着力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桂林市要把农业品牌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着力打造一批叫得响、质量硬、影响力强的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继续围绕桂林市优势特色农业,分行业、分领域推动,培养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三是着力提升农业产业效益。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方式,引导种养大户、农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加工企业向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优势主产区集聚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打造种养一体化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格局。
(二)坚持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活动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4]。要以新发展理论引领乡村建设,全面推进生态立市战略,充分利用好桂林生态资源优势,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一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坚持把“美丽桂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深入总结推广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会议以来桂林市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的经验做法,继续巩固前一阶段实施“美丽桂林”乡村建设的活动成果,扎实推进“幸福乡村”建设。二是持续抓好示范乡镇建设。要把示范乡镇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提升,不断提高宜居水平。示范乡镇建设尤其要突出产城融合,明确主导产业,以集镇为中心,以产业为抓手,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产业兴旺的新型工业强镇、特色农业大镇、商贸物流重镇、旅游休闲名镇,形成辐射带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三是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坚持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和乡村四级统筹联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天然林、水源林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着力抓好漓江风景名胜区采石场的生态复绿工作,加强漓江流域沿岸污染治理。扎实开展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保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基本稳定。
(三)坚持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全面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5]。必须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凝聚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一是弘扬农村优秀乡土文化。加大古镇、古村落、民族村寨和文物古迹、农耕遗迹等的保护力度,让有形的乡村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程,让活的乡土文化传下去。依托本地重要节庆、特色民俗等乡土文化资源,积极策划乡土文化保护、展示、传承特色项目,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演艺精品、乡土文化品牌和特色文化小镇,让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二是积极培育农村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创建,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移风易俗,重点遏制农村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营造崇尚文明的浓厚氛围。积极培育文明家风,传承优秀家风家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三是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推进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以及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积极组织引导群众性文体活动,充分利用好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和各类文体设施,组织开展好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四)坚持以治理有效为基础,切实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乡村的治理有效,不仅是村民安居乐业和生活幸福感的基础,更是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基石。必须坚持和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和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持续打造农村自治、法治和德治三者有机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新格局,让农村成为充满活力、治理有效、和谐稳定的新农村。一是着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着力选配好村“两委”班子,规范农村党员管理,抓好党员发展和党员教育各项工作。要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工作,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全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要不断加强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议事制度,提升村民自治水平。注重乡土人情、道德规范的情感认同,将道德规范融入乡规民约,有效发挥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打击村霸、地痞、宗族恶势力等犯罪行为,健全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和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切实维护农村稳定,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三是加快完善基层便民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着力推行“农事村办”“农事网办”,打造“一门式服务”“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打通服务乡村的“最后一公里”。大力培育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加快解决在城乡公共服务方面不足的问题,努力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坚持以生活富裕为根本,着力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指数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生活富裕是根本。必须坚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与实现贫困人口脱贫两手抓两手硬,积极推动城乡公共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有效解决农村发展民生方面的短板问题,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差距,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紧盯政策兑现、施策精准、工作落地等方面抓好扶贫。把“精准”二字贯穿到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在对象识别、任务分解、脱贫措施、脱贫退出、考核督查等方面更细致更精准更严格。要立足扶贫目标任务,紧扣时间节点,解决具体问题,夯实工作基础,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能够如期完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坚实铺垫。二是着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积极实施乡村就业创业计划,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不断增加工资性收入。强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落实和资金扶持力度,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收益,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盘活农村各类资产资源,引导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结合发展乡村旅游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三是不断完善农村民生保障。加大基础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重点支持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保障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卫生室经营条件,让农民享受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赵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J].中国农村观察,2018(Z1):35-37.
[2]姜长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_关于总抓手和中国特色道路的讨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1-7.
[3]韩长赋.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局起好步[N].农民日报,2018-4-9(1).
[4]韩俊.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和要求[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18(04):43.
[5]楠楠.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J].紫光阁,2018(3):96.
(转自《经济师》2019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周久贺(1985—),男,汉族,河南郸城人,中共桂林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平桂区:打造三大基地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
贺州市天洲茶业有限公司在沙田镇狮南村建成100多亩茶园,并将村集体闲置旧房改造成黑茶加工生产基地,同时成立竹编扶贫车间,形成种茶、采茶、制茶、包装、养茶、旅游一体产业项目链。4月25日,该公司总经理周华锋对笔者说,仅此一项,一年就为村民增收超60万元,村集体 【详细】
孙大伟在恭城调研时强调:勇做乡村振兴先行者排头兵
4月24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孙大伟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调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他强调,要坚定不移把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全过程各环节,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发展方向,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环境和群众生活,勇做乡村 【详细】
苍梧县:实施“双带”工程促乡村振兴
眼下正是酸梅采摘销售的时节,苍梧县狮寨镇森关村到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村里的酸梅一上市就被客商订购一空。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