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25日 来源:广西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据《广西日报》报道,兴安县于2014年入选全国首批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3年时间,该县结合当地的葡萄、柑橘、水稻等特色农业主产区,培养出近900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其中34名评上了高级职业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和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也是在2014年,大学毕业后在桂林一家公司上班已10年的龚嵩立,弃工从农,在兴安县承包了200亩山地种果。他的理由有二,一是国家新一轮农村改革拉开序幕,心里痒痒,二是看到家乡有些山地还荒废着,觉得可惜。

  从“种地并非易事”的深刻感悟开始,龚嵩立放下“大学生”的身段,学习当农民的各种知识和技术。当果树长成之时,他也凭实力评上了高级职业农民,实现了人生的一次“转型升级”。这证明了,给个支点,职业农民可跃“龙门”。

  今天的农业,已非传统意义上的春种秋收;今天的农民,也不是有力气能吃苦就行。农民是一种职业,而非社会身份阶层之称。农业在吸收利用新技术、新能源、新理念的同时,悄悄发生了质的嬗变。新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已是不容否认的趋势。

  然而,种地并非易事,这不只是大学毕业生龚嵩立的深刻感受,也应当成为各方面的共识,包括各地涉农政府部门、现在仍从事农业生产留在农村的传统农民、有意在现代农业领域搏击的公司企业或风险资本,以及有志于新农业或向往乡村田园生活的“双创”人员。

  不易之处在于,新农业所需要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新观念,需要涉农政府部门和进入农业领域想大有作为的企业和“双创”人员放下身段、放宽眼界,去学习吸收与消化运用。相对而言,主动进入新农业领域的“双创”人员和公司企业,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強,更能够迅速适应、把握新农业的特征和机遇。而仍占人口相当比例的农村人口,要想适应新农业要求,自身素质提升、观念变革、新农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并不容易,需要涉农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引导,为农民变职业农民架设通道平台,给一个支点。

  另一个不易之处在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牵涉面极广,针对的新农村建设发展城镇化、农民奔小康的转型升级、新农业要求的技术应用与资源整合利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培育等等,都是牵一发就动全身的事情,其间累积的问题矛盾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进发的困境,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够理顺的。这些矛盾、问题会透过种种途径,变成“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必须直面且要解决的课题,职业农民应该是破局的一个关键抓手。

  兴安县努力3年,培育出近900名职业农民,其中高级职业农民34名。这个数量与全县30多万农业人口的对比,足见职业农民标准的严苛、培训的不易。这也反证了一点,职业农民是新农业的关键环节,打造更为科学、高效、便捷的培训平台,是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的重要支点。

  新农村、新农业需要新型农民,涉农政府部门在传统农民变职业农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市场无法替代的。用好政府的这只手,不仅要在农业规划、产业布局、特色农产品引导推广、农业品牌培育上更加前瞻科学,还应在职业农民的培育上花更多心思、费更大力气。从政策鼓励、资本引进、培训模式的探索复制推广,到职业农民与涉农企业间的互联互通,给个支点,职业农民可跃“龙门”;给点阳光,新农业前景会更灿烂。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