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2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陈华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现实中,在农村的一些地方,农户柑橘种了十多亩,但是很难卖出去;资金投下去,却未发挥效益;实施的规划扶持项目,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在探索脱贫道路上,许多地方做了很多努力,但工作中仍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原因之一,是一些地方扶贫后期跟踪不到位,导致资金用了,作用不大,项目进村了,获利的不是贫困户。要实现真扶贫真脱贫目标,应从多维度、立体化出发,建立共享、服务、融合、管理于一体的精准扶贫管理体系,以扶贫的适用性和科学性检验扶贫成效。

  建立共享体系,为扶贫工作提供专业参考。扶贫过程中,要着眼于提高扶贫成效,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建立信息共享体系。扶贫、民政、农业、工商等部门利用网络、电视、政务公开等平台,从专业和实践的角度解析精准扶贫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可供借鉴的经验,及时制定以问答等形式呈现的问题路线图和可参考性做法目录下发给工作队员和群众,让扶贫工作队员和扶贫对象明确当前扶贫工作重点、难点。同时,根据扶贫工作阶段性和长期性的属性,及时更新信息共享体系,确保参考科学具体、与时俱进。比如,针对部分农户思想僵化、怕担风险,不愿流转土地、参股合作等问题,为农户提供科学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激活农村土地市场等方式方法,引导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针对一些地方普遍存在的贫困户与企业利益掣肘等问题,及时帮助明确贫困户与合作社产权权利和职责,探索建立县乡(镇)主体责任,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利益联结协调机制,有效解决贫困户参与度低,难以受益问题。

  建立服务体系,为应扶尽扶提供基础保障。针对各类贫困户和贫困村,一方面,从致贫根源入手,做好“十三五”等中长期服务规划,因人、因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培训、金融服务、公共服务保障和社会帮扶脱贫攻坚工程等服务项目。通过在资金上、后期技术等服务方面的支持,帮助贫困户发展,有效改变旧有一次性或分几次“给钱给物”的补贴模式,主动为贫困人口出谋划策。如根据致贫原因,对一些偏远山区人数较少的贫困户,通过帮助搬迁方式获得贫困户生活的根本改善,而对于距离一些中心城镇较远,但贫困村人数较多的贫困户,建议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技术技能培训力度,增强当地群众自我脱贫的能力,根据脱贫成效适时调整服务方式。另一方面,注意健全体制机制,从长效机制上保障服务到位,降低返贫率。如查找现行体制中存在疏漏或者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养老保险机制、财产及农产品等保险体系,降低“大病返贫”“失去劳动力返贫”“因灾返贫”等发生率,确保扶贫扶到点子上。

  建立融合体系,为优化成效提供力量支撑。实现扶贫成效的优化,需要广泛动员和整合社会力量,帮助更好落实扶贫政策。一是利用“互联网+”与产业扶贫产生“化学效应”。对滞销的农产品,通过新兴媒体,借力热心网友的广泛参与,建立链接果农、菜农与消费者桥梁,进而带动滞销农产品的销售。二是加强产业扶贫与党建深度融合。利用本地人才资源优势,推行党校+农家课堂+实践基地“三合一”农家党校形式,聘请农技专家、生产一线的“田秀才”、致富能手,帮助农村困难党员群众,熟练掌握应对滞销等困难的办法和渠道。三是广泛动员社会扶贫力量,帮助贫困地区招商引资发展产业等,给予驻村企业相应优惠政策,因地制宜,调整产业项目,培育贫困群众增收的新增长点。

  建立管理体系,为进退有序提供实时监督。从当地政府、工作队员、结对帮扶单位及干部等对象入手,加强建立“三类”群体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健全“脱贫销号,返贫挂号”的动态扶贫脱贫管理机制,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是把扶贫脱贫工作纳入当地党委政府主要工作来抓,可在乡镇设立专门的扶贫机构,或通过整合乡镇民政办、医保办等机构以及人力资源,由党委政府负责长期跟踪管理。二是派出工作组长期驻扎贫困村屯,形成固定机制体制。要建立健全《驻村工作队员管理条例》,明确责任到人、制度到人、岗位到人。三是对“结对帮扶”的单位及干部帮扶情况进行管理,实时跟踪扶贫项目、资金、措施,确保各种力量精准用在贫困农户上,实现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基础设施、惠农项目到村到户。

  (作者为玉林市扶贫办主任)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