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07日 来源: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白伙聚居点的新居。

  “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发挥财政投入对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围绕农业结构性改革,对“三农”工作进行了明确部署,释放出惠农强农富农的强烈政策信号。

  中央首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鲜表述,通过我国最高级别的“三农”会议,首度进入公众视野。

  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中央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谓抓住了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认为,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已从过去的供需紧张状态转向紧平衡状态,部分品种还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局面,如果不进行供给端的结构改革,就难以应对“两个天花板”双重挤压,无法缓解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局面。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迫切需要加快结构性改革,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一方面,我国农产品中低端供给较为充足,另一方面放心安全的农产品供给又明显不足。”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蒋和平认为,从供给侧角度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关键是要将农业生产由数量为主,逐步转向数量质量并重上来,更加注重效益,更加满足消费者需求。

  当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要放松粮食生产。会议明确提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要保稻谷、小麦等口粮,保耕地、保产能,保主产区特别是核心产区的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将获更多“关照”

  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农业支持政策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

  “支持政策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这是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一般素质较高,对市场比较敏感,对科技创新接受能力较强,在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方面比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更好地在农业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李国祥说。

  “不过,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新型经营主体对资金周转、抵押担保等需求也会相应提高。在这些方面,新型经营主体更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可以预期,更多惠农政策由‘普惠’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变。”李国祥说。

  农业生产也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去库存”“降成本”,这些更多用于工业领域的词语,这次也集中出现在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

  会议提出,当前,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分析人士认为,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切中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人口大国而言,一定规模的粮食储备必不可少。但如果库存过多,就会影响粮价的合理走势,而超量的存储规模还会加重财政负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总农经师矫江说。

  “生产成本高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中的一大顽疾,进一步加剧国内外粮价倒挂形势,长此以往,将危及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国祥说。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仍存在一定差距,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短板,农业要强,短板必须补齐。”蒋和平说。

  现有农产品价格机制面临“大修”

  会议提出,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

  价格是调节农产品供求最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对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对玉米实行临时收储制度,同时开展对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的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这些政策对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变化,现行政策有必要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

  “最低价也好,临储价也好,一定程度上是把价格和补贴合在一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认为,将来要推进价格和补贴分开,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如果市价过低,政府采取适当的政策直接补贴农民。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把‘保供给’和‘保收益’两个目标不加区分、合为一体。”程国强认为,要按照“桥归桥”“路归路”原则,对两个目标分而治之,实施价补分离。一方面,退出粮价政策的“保收益”功能,将其回归到“解决农民卖粮难”的设计初衷,消除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直接补贴措施来“保收益”。

  财政投入将“总量有增加、结构有调整”

  会议强调,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

  “农业是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都需要财政的有力支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认为,会议提出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不减、总量增加,表明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

  会议同时指出,要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发挥财政投入对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

  对此李国祥认为,近年来,各级财政一直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领域重点支持,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但资金使用存在多头管理、“撒胡椒面”等问题,支农效率有待提高。

  “根据会议精神可以预见,下一步财政支农将在优化存量上做文章,在结构调整上找出路,诸多涉农项目、涉农资金有望进一步整合,形成合力用于‘三农’薄弱环节。”叶兴庆说。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