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02日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惠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是我国深刻把握经济阶段性发展特征和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也对县域经济实现“质量更好,结构更优”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经济新常态蕴含着追求质量效益的本质要求,要锲而不舍地坚持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是阶段性发展特征的必然反映,也是提高经济质量效益的内在需求。当前,县域经济面临着增长速度正在换挡但下行压力较大,经济结构正在优化但调整阵痛显现,发展动力正在转换但新兴力量不够强大的现实问题。如何积极应对,寻求突破,需要对速度抱以平常心,对质量效益保持上进心,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辩证看待速度变化。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增速趋缓是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之一。一方面,坚持理性思维,推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价值取向、动力机制等一系列调整和转变,实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另一方面,坚持底线思维,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发展第一要务绝不能“弱化”,经济增长绝不能“失速”,只有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才能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着力聚焦结构优化。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新常态最核心的变化,也是实现质量和效益提高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当前,传统产业依然支撑着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如果盲目转型、搞“一刀切”,就会难以坚守稳增长的“阵地”;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就会难以抢占长远发展的“制高点”。如何处理好新旧产业的关系,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推动传统产业做优做精、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向产业结构更高级、经济结构更合理、质量效益更好的阶段迈进。

 

  加快实现动力转换。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决定着速度换挡和结构转型的进程及质量。一方面,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动力之源,要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良好环境吸引市场主体,以要素保障支持市场主体,着力破解行政审批、土地、资金、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瓶颈制约,为企业发展搞好服务、铺平道路。另一方面,要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切实解决创业创新主体面临的资金需求、市场信息、技术支撑、公共服务等问题,促进企业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持续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

 

  经济新常态意味着更加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要勇往直前地担当

 

  进入新常态,并不意味着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某种新的稳态,而是一个随实践不断发展变化,推动中高速增长、质量效益提高、生态效应改善、可持续性增强的动态优化过程。然而,实现良好愿景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三期”叠加之下,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相互交织、短期风险与长期积累问题相互叠加、外部严峻环境冲击和内部深层次矛盾相互影响,呈现出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不容丝毫掉以轻心。

 

  压力在前,重任在肩,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要始终做到政令畅通,坚决完成“规定动作”,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等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地生根;要全力以赴克难攻坚,尽职尽责“造福一方”,以“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仗接着一仗打,持续加力,久久为功。就当前而言,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是拉动有效投资,实现稳定增长的主攻点,要紧抓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沿海与内陆产业互动发展的机遇,力求在重点建设领域、重点产业发展上取得新成效;保障民生、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生态保护等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守的底线,要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民,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心上,为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成就各项事业的重要保障,要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把“三严三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形成“忠诚干净担当”的行为新常态,真正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发展实绩。

 

  千难万难,找对办法就不难;这路那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做到发展意识不淡化、发展干劲不懈怠、发展势头不减弱,才能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卫辉市委书记)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