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4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朱 隽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13日 11 版)

  面对“第一书记”们推动乡村发展的强烈意愿,应当保护他们的干事热情,在帮助他们干事创业成功方面,也应有相应的机制保障

  朋友在东部某县的宣传部门工作,今年4月去驻村做了“第一书记”。其间通过几次电话,只觉得他的声音当初满是豪情,后来渐渐地弱了下来。

  朋友所在的省份经济相对发达,但他当“第一书记”的村子情况却跟总体的省情不太匹配。区位不佳,自然条件较差,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长年空缺,村里剩下的多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集体经济实力不济,村民生产生活水平也不高。到任之初,他和村民们商定了三条发展大计:铺村道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书屋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盖大棚种果蔬发展致富产业。

  四五个月过去,前几日在电话里,听朋友说起,如今他“驻扎”的村里水泥路铺通了,活动广场建完了,农家书屋开门了,老人妇女每天有了休闲的地儿,孩子们放假也有了新去处。听到他说起这些变化,笔者都替他高兴,可他却闷闷不乐,因为盖大棚兴产业这个“重头戏”一直没有着落。

  并非村民们发展产业的热情不高,也并非村里没有大棚种菜成功的先例,卡脖子的难题还是缺少资金。让朋友烦恼的是,铺村道、建书屋不仅让自己本不宽裕的单位拿出了30多万元来支持,还动员了不少朋友捐助书籍,再找他们资助产业启动资金实在不现实。可想去争取个设施农业项目,或是争取点扶贫资金,既够不上相应政策条件,也找不到什么门路和资源。

  其实,朋友的烦恼在驻村的“第一书记”中具有一定的共性。他们进驻的村子通常基层组织薄弱、矛盾问题突出、经济实力不强。他们一方面要努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另一方面也要积极为村庄建设和村集体经济发展谋思路想对策,毕竟只有让村民看到真变化,得到真实惠,才能真正得到村民拥护。

  为了找项目找资金,有的“第一书记”依靠所在单位的资源来支持帮扶,有些通过自己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去沟通协调,可那些所在单位不掌握项目资源、没有太强资金实力,自己也没啥“关系”的“第一书记”就犯了难。事实上,为了激发“第一书记”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真正能扎根基层,有关部门已经在他们的待遇保障方面做了相应的政策配套。但面对他们推动乡村发展的强烈意愿,能否在保护他们的干事热情,帮助他们干事创业成功方面,也有相应的机制保障呢

  “第一书记”们的烦恼,说到底还是反映了当前农村建设投入不足,资金来源较为单一的老问题。近年来,虽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制度的方式,为农村建设提供部分资金来源。但独木难成林,未来还是需要财政资金、信贷资金以及民间资金等形成合力,建立多层次、有分工的支农资金体系,形成顺畅的资金使用通道。唯其如此,才能让“第一书记”们的烦恼不再,也才能保证这些“第一书记”离开之后,乡村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