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18日 来源:新华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调查与研究

  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镇江深入科研院所、企业、乡村、农户考察,发表了重要谈话。结合学习总书记重要谈话涉及县域经济、基层科技创新的指示精神,总结分析近期进行的专题研究以及在常熟、海安和铜山三地调研所获,就进一步加强全省“构建县域经济科技创新体系”提出若干思考意见和建议:

  1.构建政企协调协力的创新动力和创新环境。

  县级党委、政府富民强县的责任担当,市场主体企业的创新活力,是县域经济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官威商德是招商引智的重要环境要素,政企协调协力是集聚、整合内部外部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的重要机制,是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作用的保障。

  2.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合作模式转型升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松散式合作转向一体化、实体化,由契约型合作走向利益共同体。

  我们调研的三地经验表明,教授、专家等高层次创新人才及科技管理人才在基层和企业挂职、兼职或专任创新主管,或者直接办企业等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收效明显,有利于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对接,还培育和涌现出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家教授企业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一步试验产学研由松散式合作转向一体化、实体化,由契约型合作走向利益共同体。在试验中注意解决各合作方权责不明、利益分配不合理问题,尤其是解决专家教授与所属院所校的体制障碍和利益分配问题。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和高端人才带技术、项目、团队和资金自办或合办企业,创新创业,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宽松环境,推动院所院校科研接地气,为基层和企业创新充底气。在这方面,中央、省、部文件都有政策指导和原则规定,问题在于落在实处和操作层面。这可能是加快提高苏南地区创新水平和苏北地区产学研合作效率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3.既注重引进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也重视大力培养高级“蓝领人才”,造就县域经济创新急需和长远发展的人才队伍。

  县域经济科技创新既需要领军型人才,也需要大量“蓝领人才”。常熟一手抓国内外领军型人才引进,充分利用好国家、省、市和县各项人才引进计划,特别重视吸引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人才,加强以他们为核心组建创业创新团队,形成人才集聚、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另一手抓技能熟练、业务精湛的高级“蓝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当前技能和实用型人才短缺瓶颈。我省发达县(市)职业教育也办得好,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专业和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人才培养模式等要进一步适应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课堂与车间相结合,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为企业输送高素质适用型技术人才。

  4.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可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抓手,在三个方面推进:一是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意识,采取积极的专利管理战略,保护企业的研发成果,激励企业的创新动力,使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相互促进。二是推进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逐步将专利、商标、版权进行统一、集中管理。我省县域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发达地区应当承担起改革的试点工作,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安排提供经验。将恶意侵权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的执法和处罚力度。三是建立并完善市场导向的知识产权评估评价体系,挖掘并发挥知识产权的经济功能和市场价值。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将企业的专利权、注册商标权等无形资产权益经评估后作为向银行申请融资的质押物,从而缓解企业融资困难。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提高知识产权运营机构的综合服务水平。

  5.进一步打通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科技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首先,进一步发挥好“科技镇长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现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企业的“互联互通”,大力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和产业聚集,激发和增强地方创新发展活力。同时,加速政府科技管理重心向基层倾斜,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科技知识水平和基层科技管理水平。探索创新长效机制,使“科技镇长团”成员能够“挂职一任,长期服务”,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与企业、产业的对接。其次,继续加快科技超市,特别是农村科技超市建设。县域科技创新不仅要为发展二、三产业服务,也要做好科技惠农兴农工作。应充分发挥农村科技超市的功能和作用,加强超市自身建设以及服务“三农”的专业化水平,以科技创新促进和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再次,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县级层面科技服务业发展面临规模小、服务力量薄弱、水平层次低等问题,尤其缺少科技信息咨询、专利法律服务、技术标准和评估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家首次对科技服务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我省各县(市)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培育和壮大与县域科技创新体系相适应的科技服务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6.竭力打造科技金融平台。

  金融和科技是支撑科技创新的“两个翅膀”,铜山始终致力于构建“政府引导投入、企业主体投入和社会多渠道投入相结合”的多元投入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体系。一是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政策平台。出台《促进科技金融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发展意见》、《徐州市铜山区科技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支持文件,获批全省首批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不断完善鼓励扶持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平台。二是引入交行科技支行、昆山农村商业银行和锡州村镇银行等风投机构。为企业融资20多亿元,特别是交行科技支行,由政府对科技银行进行10%的贴息补助,对150多家科技型企业发放基准利率贷款。三是政府出资组建高新担保基金和科技企业小贷基金,由政府提供部分代偿损失补助。依托淮海科技创新研究院发起设立淮海科技创投公司,和江苏银行科技支行、中国银行签订“苏科贷”合作协议,风险补偿资金3000万元,每年撬动贷款授信6亿元,目前“苏科贷”入库企业172家,发放贷款42笔、金额2.03亿元。四是开展企业上市培育计划。云意电气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财发铝业、三维医疗、丰禾回转3家企业在天交所挂牌股权交易,华正环保、格利尔等6家企业正在积极开展“新三板”挂牌。

  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及其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同其创新能力薄弱以及诸多制约的突出矛盾,需要进一步加强各方面支持的力度。其中,两方面的支持尤为关键:一是省级创新体系进一步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市场和面向民生。二是省属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项目和创新成果,要更多、更广、更深走出书房、走出闺阁,接地气,为县域经济和企业创新发展充底气,在县域经济的广阔天地,实现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

  (作者简介:刘立仁,江苏省政府参事;朱乃新,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原省政府参事;徐清、徐春华为江苏省社科院经济学博士)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