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09日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张 妮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食品安全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健康安全,多年来,我市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和专项整治,严惩重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中向好。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知识仍较为缺乏,识假辨劣能力还待加强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兜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危及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基础仍然薄弱。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任重道远。

  一、河池市食品行业基本情况

  据统计,我市有食品生产、经营、餐饮服务经营企业28780家,涉及人员11万多人。其中:食品生产获证企业322家,食品加工小作坊450家,从业人员8594人;食品流通经营企业14722家,从业人员4.3万人;餐饮服务单位13300家,其中大型餐馆56家,中型餐馆178家,小型餐馆2008家,快餐店1675家,小吃店5487家,饮品店1337家,学校食堂2475家,其他食堂64家。目前,全市取得资质认证的食品检验机构只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河池食品药品检验所等6家,可开展食品、农产品、兽药、禁用药物、微生物等362个项目参数检测。

  二、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品生产企业管理落后。目前全市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全市食品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集中化程度相对较低,食品产业呈现“多、小、散、乱”的现象,生产环境比较差,设备简陋,工艺落后,部分地方传统食品生产(加工)行业的门槛较低,或受利益驱动,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生产经营者素质良莠不齐。很多食品经营户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意识,不重视索票索证,只重价格,不重质量,出现问题无从寻根求源;法律意识淡薄,道德滑坡、诚信缺失,部分生产经营者受高额利润诱惑,一些不法分子甚至铤而走险,以制假售假违法行为牟取暴利;相当一部分人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经营理念停留于低层面和一般经营性认知水平,其流动性大、健康体检率较低。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受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影响,群众的消费取向主要是“价格优先”,很少考虑食品安全问题;群众对购买的食品是否正规合格往往不重视或不知如何识别;遇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监管能力和监管实际要求不匹配。一是机构改革人员到位缓慢,选人用人较难,监管人员少、投入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其次,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监管装备未能满足食品安全工作的需要,检测手段落后,检测时间过长,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放心食品的需求。

  此外,监管经费严重不足,直接增大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综合运用经济和技术手段推进食品安全保障。经济手段主要是制定食品安全长远发展战略,提高食品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将分散经营的主体组织起来加强质量控制,实行标准化生产经营;按照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调节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主要是加强基础研究和食品安全管理前沿问题研究,探索研究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快速、高效检测技术和方法;开展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加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验体系。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的前提下,疏堵结合,齐心协力,通过行政监管、行业监管、科技监管,形成长效的市场监管机制。逐步实现检验检测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推动检验检测资源的合理区域分布;鼓励发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社会中介机构,逐步实现检验检测体系的专业化、社会化。

  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严惩重罚力度。严把食品生产经营准入关,对不能持续满足许可条件的企业,依法撤销许可;对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依法加大行政处罚力度,直至停产整改、吊销证照;对隐瞒食品安全隐患、故意逃避监管的,依法从重处罚;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公安机关。强化行政监察和问责,对监管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要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强化食品安全社会共治。食品安全治理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努力。一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二是积极引导和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和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不合格食品退区、食品质量责任、质量承诺等制度,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三要健全投诉举报体系,畅通公众举报渠道,落实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监督、共同参与;五要健全行业约束机制,实施“红黑名单”制度,强化企业自律,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此外,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将经费等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切实解决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执法检查等的必要经费,保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

  (作者单位: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