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0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谢彩文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背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后,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解释说,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据统计,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农业部正着手研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工作,指导地方稳步培育家庭农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登记办法,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

  近两年贵港市推广“旱床养鸭”,每平方米可饲养6-10羽,存活率97%以上,比“水养”提高5个百分点,而且每只节省成本2-3元,并减少对环境特别是水环境的污染。这些明显优势,使规模万羽的“家庭鸭场”成批涌现。

  1 多大规模算家庭农场

  案例:

  扬翔公司的标准:每批养猪500头、养鸡鸭1万羽以上的养殖场,列为家庭农场;建设一个500头规模的家庭养猪场,需要投资20万元左右,两年时间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建设一个1万羽规模的家庭养鸭场,需要投资30万元左右,年可出栏肉鸭8批,不用两年就可以收回投资。目前,这样规模的家庭农场,栏舍普遍实现自动供料供水,投资更大些的还实现自动清粪。

  相关观点: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近期多次召开不同类型座谈会,对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展开热烈讨论。鉴于种植业家庭农场以土地面积作为主要指标,养殖业家庭农场多数人主张养畜以头数、养禽以羽数作主要指标,水产养殖则宜以水面面积作主要指标;也有人主张以产值、收入作主要指标。

  2 怎样培育家庭农场

  案例:

  一、桂林力源集团仿照“工业园区”的做法,把家庭养殖场集中到片区管理,方便统一防疫、育种和销售,又降低饲料、种苗和肉禽的搬运成本,还有利于改进、提高喂养技术和管理水平。

  二、温氏集团2010年8月提出“倍增计划”——让合作场户实现生产效率倍增带动经济效益倍增,着力提高合作场户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由原来“人直接管鸡管猪”提升到“人管机器、机器管鸡管猪”,让养殖人从“蓝领”变成“白领”。

  三、桂柳家禽公司以经营种鸭为主业,在商品鸭苗销售价低于成本时,按保底价回收联营场户的种蛋;在商品鸭苗销售价高于成本时,则给联营场户增加蛋价,兑现二次利益分配,从而确保98%以上联营场户平均每羽种鸭赢利40元以上。

  四、百洋水产集团与金融机构合作,对具备一定规模、条件的养鱼场户,分别进行信用评级,由公司为养鱼场户融资提供担保。

  记者点评:这些龙头企业的不同做法,经验并不复杂却难能可贵——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将风险留给企业,让养殖场户无风险地持续稳定增收。

  3 如何扶持家庭农场

  案例:

  在贵港市原西江氮肥厂旧区废弃多年的2亩“垃圾地”上,新建成一个万羽养鸭场,投资35万元由下岗工罗国传、林建秀两人合股,来源于民间借贷,还本付息压力较大。他们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低息、无息贷款。

  看到“旱床养鸭”来钱快,贵港市很多农户跃跃欲试。但在选址建场时普遍感到“两难”:按规定申报用地,程序复杂周期漫长;先建先养再说,又怕将来被拆。

  记者点评:融资难、用地难,想办家庭农场的人最怕这“两难”。怎样破解?需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来想办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Eva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