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20日 来源:广西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千层“天梯”上“龙脊”

 
  龙胜团歌
 
  龙胜各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
 
  巴马寿乡文化广场
 
  建设中的“印象巴马”
 
  “命”字长河
 

  山区少数民族自治县如何实现科学发展

  ——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生动实践

  中共龙胜各族自治县委员会书记 唐天生

        龙胜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 王少荣

  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占80%的山区县。多年来,龙胜以“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山川秀美”为目标,搞改革、抓开放、育产业,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GDP连续四年实现22%以上增长,地方财政收入连续四年实现20%以上增长;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县”、“文明县城”,自治区“经济发展进步县”等称号;2011年11月成功举办了龙胜各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是党的民族政策成功实践的典范。

  龙胜科学发展的实践表明,山区少数民族县要实现富民强县目标,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着眼长远、重在当前的基本原则,大力发展特色区域经济,具体地讲,要做到十六个字:求真务实,以民为本,重在发展,富民解困。

  一、坚定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

  山区少数民族县没有交通、区位、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必须客观审视县情,分析比较优势,发现闪光点,找准科学发展的突破口。

  1.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少数民族山区县必须立足于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才能增强市场参与和竞争能力。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要妥善解决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以牺牲环境、资源等为代价的粗放式、掠夺式经营问题。要注重提高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在传承发展民族文化过程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2.准确定位经济发展的特色。在发展战略的定位和选择上,一定要扬长避短,不能搞“大而全”或“小而全”。龙胜近年来经济得以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就在于切实根据自身资源优势,选准了经济发展方向,紧紧抓住“矿产”、“电力”、“旅游”和“农林”四大特色产业不放松,使财政增长、群众增收、社会和谐的目标得以实现。

  3.把富民解困作为工作重点。山区少数民族县的农民收入普遍偏低,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以及创收的能力都极其有限,因此,县、乡(镇)两级党委、政府必须要把有限的财力用在为少数民族群众谋发展上。采取政策扶持、物资扶贫、产业扶贫和精神扶贫等方式,妥善解决贫困老百姓增收难、行路难、就医就学难、饮水难和缺乏致富带头人等具体问题,真正让老百姓摆脱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二、坚持把加快科学发展摆在首要位置

  龙胜之所以能迅速摆脱经济落后的困境,就在于始终坚持把加快科学发展摆在执政为民的首位。

  1.立足质量并举,不断扩大经济总量。2000年,龙胜全县GDP仅为7.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仅为0.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842元,各项经济指标在自治区、市的排位都非常靠后。在严峻的现实面前,龙胜按照“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山川秀美”的工作思路,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资产重组,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引导具备资质的企业进入农业、旅游、环保、文化、中介服务等领域。到2011年底,全县GDP达到38.8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翻两番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1.41亿元增至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增加了1900元。

  2.坚持产业立县,迅速培育经济支撑。多年来,龙胜始终坚持“产业立县”的方略,积极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培育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优势。

  一是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让滑石产业和宝玉石加工产业两翼齐飞。龙胜是我国三大滑石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滑石储量、品位均居全国第一。多年来,龙胜大力发展以滑石为主的工业经济,加大以滑石为重点的矿产业改造,使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同时,着力抓好矿山技改,增强发展后劲。

  为提高鸡血玉、紫袍玉、绿腊石等特色珍稀矿产资源的利用率,龙胜整顿宝玉石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宝玉石矿产资源合理开发活动,建立和维护了良好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提高宝玉石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2012年,龙胜宝玉石加工将新增2000个就业岗位,产值预计可达5亿元。

  二是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和风能资源,把电力培育成支柱产业。龙胜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森林覆盖好,水资源十分丰富,可开发利用的水电装机容量达60万千瓦,风能可开发量为60万千瓦。通过努力,龙胜水电装机容量已达30万千瓦,还有6万千瓦的水电建设项目在建。龙胜多方筹集资金12亿元,正在建设装机达1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站。

  三是利用极具特色的山水风光和民族风情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注重打响“龙脊景区”、“温泉景区”的主品牌,创建彭祖坪福寿景区、花坪国家森林公园和35个不同特色的民族旅游村寨的新品牌,开展民族节庆游活动,打造风光旅游特色品牌和民族风情旅游经典品牌。同时,发挥旅游业的辐射带动效应,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四是利用独有的山区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生态农业品牌,促进农业产业化。按照“种养结合、分类指导、区域发展、突出特色”的路子,利用草山草坡加快发展黄牛、龙胜凤鸡、龙胜翠鸭等养殖业。在沿河地区继续抓好林果结构调整,打造以观光农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品牌,大力发展毛竹、油茶种植,重点发展西红柿、紫长茄等规模化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发展杉木、松木等速生丰产林种植。

  3.巧借他山之石,以大开放促大发展。一是借势发展。依托桂林这个世界旅游中心城市的客源市场,积极将县内的优势旅游资源和优势产业拿出来跟外地客商共同开发,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借力发展。突出服务招商、情感招商、利益招商、节会招商,引进一批创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

  龙胜县委、政府时刻高举群众利益这面旗帜,深怀爱民之心、勤谋富民之策、常办利民之事,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1.在密切干群关系上狠下功夫。近年来,龙胜坚持以抓机关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建立激励惩戒制和领导干部问责制等一系列制度。发动全县600多名机关干部长期进村驻企,开展了“为民服务”、“为企业解困”活动,帮助农民找致富路子,拓增收渠道,解民众困难,想方设法解决企业困难,党委、政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2.在落实农村政策方面下功夫。一是稳定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特别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二是着力实施好系列惠民政策。让老百姓真实的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感受到党委、政府的诚信。三是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严格控制农民负担反弹,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的规范化管理。同时,在兴办农村福利事业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充分考虑历史的阶段性、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农民的承受能力。

  3.在增强为农服务上狠下功夫。一是狠抓协调服务。近年来,龙胜县委、县政府实施中学集中县城办、小学大部分集中乡镇办的教育发展路子,于2011年秋季学期在广西率先实现了布局调整的目标,并全部解决了全县寄宿制中小学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补贴问题;兴修通村通组公路260多公里,新建一批农村卫生室、文化室等。二是狠抓指导服务。龙胜在县级领导干部中率先推行了“九个一”联系工作责任制,要求每一个县级领导干部必须定点联系1户重点企业、1个重点建设项目、1个乡镇、1个村、1户农村特困户、1名贫困失学儿童等,带动县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联系帮扶贫困村、贫困群众。

  四、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山区少数民族县基层干部和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强弱,不仅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到党的形象和执政地位。

  1.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干部队伍。首先,坚持拓宽视野选干部,畅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渠道,妥善解决人才缺乏问题。其次,加快干部“四化”进程,注重培养少数民族本土干部,解决执政能力不强的问题。还加大了干部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轮岗交流锻炼的力度,使党政干部的领导能力、工作能力大大增强。

  2.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近年来,龙胜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为目标,开展了选派乡(镇)干部到村任职试点;建立乡镇党员培训中心10个,在80%的村建起了规范化的活动阵地,加大了党员教育培训力度;实施了“党员目标管理承诺制”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思想先进、作风过硬的优秀党员,使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贯彻落实民族政策 推动寿乡和谐发展

  中共巴马瑶族自治县委员会书记 覃荣武

  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 罗荣莉

  巴马瑶族自治县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地处广西西北部,面积1971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103个行政村4个社区,总人口26.88万,聚居着瑶、壮、汉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6%。近年来,巴马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紧紧围绕“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县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一、以健康产业为重点,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巴马坚持创建长寿品牌,以“长寿巴马、生态巴马、宜居巴马和文化巴马”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长寿休闲养生领域先行先试,在探索长寿健康产业发展方面敢为人先,推动了经济总量扩张、质量提升、发展提速,率先走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并重的科学发展之路,先后荣获“世界著名长寿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香猪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王牌旅游景区”、十佳“中国最美小城”、“县域旅游之星”、“广西优秀旅游县”、“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等荣誉。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巴马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仍保持高幅增长,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42亿元,同比增长3.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73亿元,同比增长36.7%;财政收入完成2.12亿元,同比增长15.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11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3382元,同比增长13.69%。

  二、以扶贫开发为重点,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巴马把会战式扶贫作为缩小各民族生活水平差距的重要措施来抓,贯穿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全过程。重点实施东西山解困工程、茅草房改造工程、就业再就业工程和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等四大工程。为期三年的东西山解困工程总投资达7372万元,13类1187个项目全部竣工;茅草房改造工程投入补助资金691万元,完成1383户茅草房改造任务;培训下岗职工5200人次,下岗职工就业958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807人,向广东、江浙沿海一带输出的农民工年达1.5万人次,年劳务输出纯收入超亿元;围绕消除贫困村的目标任务,整合部门资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开发,全县65个“整村推进”贫困村全部通过自治区验收,四大工程全面告捷,行路难、上学难、饮水难、就医难等老问题得以普遍解决。

  三、以政策保障为重点,全力抓好民族自治工作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自治权,巴马结合实际,先后制定和修改了《巴马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关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实施意见》、《巴马瑶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办法》、《巴马瑶族自治县加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性文件,为民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宣传民族政策,引进发展资金,狠抓民生项目,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树立榜样,鞭策后进,提高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积极向国务院、国家民委,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河池市委、市政府推荐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截至目前, 巴马共有1个先进集体和1名先进个人受国务院表彰,1个先进集体和1名先进个人受国家民委表彰,7个先进集体和8名先进个人受自治区党委、政府表彰。

  四、认真落实民族优惠政策,全力维护少数民族权益

  认真落实民族优惠政策,在政治上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权利。全县人大少数民族代表145人,占代表总数177人的81.92%;政协少数民族委员占委员总数70.08%。在经济上采取倾斜扶持政策,在计划生育、新农合、升学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充分尊重少数民族节日、婚嫁习惯,丧葬习俗和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加强宗教管理,允许各族群众举行正常的宗教活动,满足少数民族的宗教生活需要。坚持公正、合法的原则,及时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事件,把因具体的经济利益引发的矛盾和摩擦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强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结合每年的普法教育,组织全县干部职工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党的有关民族政策,组织80多个工作组1800人深入农村、工厂、街道、学校宣讲民族政策和知识,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发放宣传材料进行系统强化宣传,使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牢固。

  五、以培养选拔为重点,全力建设民族干部队伍

  一是注重抓好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工作。现在职的20名乡镇党政一把手中,少数民族干部16人,占总数的80%。近两年提拔的79名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59人,占提拔总人数的74.68%。二是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向少数民族干部倾斜。确定的14名副处级后备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10人,占总数的71.43%。在各单位推荐的208名科级后备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182人,占总数的87.5%。三是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工作。在中青班、妇女干部培训班等培训中,少数民族干部参训比例均达70%以上。目前全县干部总数为4884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4041人,占总数的82.74%。全县33名在职处级领导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27人,占总数的81.82%。352名在职科级领导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294人,占总数的83.52%。

  六、以民族文化教育为重点,全力提高各族群众素质

  巴马把民族节庆作为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每逢瑶族“祝著节”、壮族“三月三”等重大节庆日,都隆重举行庆祝活动,通过祭拜瑶族的创世神母密洛陀、山歌对唱、铜鼓表演、射弩、赛马、斗鸟等,充分展示和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挖掘创作的舞蹈《抢新水》获国家民族风情电视大赛金奖,《瑶族铜鼓舞》获“山花奖·居庸关长城杯”中华鼓舞大赛金奖,《弩》获广西少数民族舞蹈大赛二等奖。抓好射箭、射弩两个民族体育项目的培植,先后涌现出了唐华、黄忠盛、覃秀梅等奥运健儿和全国冠军。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教育“421”工程,即在东山小学、西山小学、平洞小学、所圩小学开设瑶族班,在县城初中每个年级开设两个瑶族班,在县城高中每个年级开设一个瑶族班,全力保障少数民族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促进了民族教育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巴马在围绕“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工作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产业基础还十分薄弱,基础设施还很落后,地方财政还很困难。新一轮扶贫开发摸底调查数据显示,巴马人均纯收入不足2300元的贫困人口尚有13.7万,占农村总人口的56%,发展任务极其繁重。巴马又是一个后发优势明显的县份。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力支持下,巴马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创建“一中心两区三地”,即世界长寿休闲养生度假中心、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广西和谐稳定模范区、中国绿色长寿食品生产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广西天然矿泉水生产基地,全县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力将巴马建成一个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县。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