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4月05日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佟志武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以下是引用片段:县域经济的状况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集中反映。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是新农村建设难易程度的重要体现。县域经济发展薄弱地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尤为重要和迫切。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才能更好地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要求,切实发挥县域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的支撑作用。同时,只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其迸发的经济活力、外在张力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才能成为助推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实现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

佟志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牵涉全局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自觉运用战略思维和辩证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建设新农村的若干重大关系,统筹兼顾,协调互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

  统筹建设新农村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解决“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向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从根本上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实践空间。

  建设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从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同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业效益低下、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长期困扰着中国农村的发展。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在全面总结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三农”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是对“三农”问题的重新审视与全面破解。彻底改变了以往就“三农”抓“三农”的惯性思维模式,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这是农村发展思路上的全新转变;彻底改变了小农经济低效能、高成本的生产模式,强调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同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有效调整,从而在运行机制上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是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上的根本转变。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三农”工作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境界。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检验新农村建设成效的根本尺度,在努力破解“三农”问题的工作实践中推进新农村建设。

  统筹建设新农村与实现工业化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成果,同时,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业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实现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互补互促,相融共荣。一方面,要在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过程中,充分发挥工业发展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带动作用和对传统农业改造的促进作用,加快农民非农化和农业工业化进程,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稳定就业的产业工人,让农业成为持续致富农民的现代产业;另一方面,要实现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城市工业合理有序地向农村转移,实现“退二进三”,既是解决目前城市发展空间受限和环境压力增大问题的理性选择,也是适应城市工业产业链条延伸、辐射拉动农村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积极引导城市工业向具备一定技术人力资源、工业基础较好、交通便捷的村镇转移或扩散,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农村工业也要主动与城市工业联合,实现城乡工业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

  锦州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必须始终坚持“工业立市”战略不动摇,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发展,推进农村经济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统筹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互相补充、相互促进。一方面,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推进城市化、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广阔空间。

  建设新农村是由城市化发展的现实水平决定的。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体制制约,我国的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市人口比例偏低,大量农业人口和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推进城市化任重而道远。建设新农村是对城市化进程迟滞的积极应对与重要补充。因此,在引导一部分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传统农村改造,实现城乡健康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过程,也是以城带乡,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的过程。没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就无法发挥以城带乡、吸纳农民进城、缩小农民群体的作用。锦州要紧紧抓住整体开发锦州湾的战略契机,把推进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统筹考虑。既要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拓展城市空间,扩大城市容量,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稳定有序地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又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反哺力度,加快新城镇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共同繁荣。

  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务实有效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要把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作为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民享有平等的市民权利的过程。要积极构建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动、要素互配、产业互补的新机制。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财政支出的使用方向上向“三农”倾斜。尤其要把失地农民转换身份、纳入社保放在突出位置优先考虑,坚决防止城市化过程中变相侵吞农村耕地、拆迁补偿中侵害农民利益、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限制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

  统筹建设新农村与发展县域经济的关系

   县域经济的状况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集中反映。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是新农村建设难易程度的重要体现。县域经济发展薄弱地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尤为重要和迫切。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才能更好地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要求,切实发挥县域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的支撑作用。同时,只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其迸发的经济活力、外在张力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才能成为助推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实现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

  建设新农村与发展县域经济最重要的结合点,就是要突出经济结构调整和财源建设这两个抓手。大力推动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既是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锦州要坚持实施“农业升级”战略,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二三产业主导型转变,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财源建设是县域经济的“晴雨表”,也是为新农村建设“输血送氧”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全力招商引资上项目壮大财源,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拓宽财源,以盘活现有存量资产激活财源,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为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不尽的源头活水。

  发挥好县域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示范和牵动作用,关键在于推进“三个集中”,即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民间资本向特色经济集中、农业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工业的集约化、集群化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大力提升工业园区和功能区建设水平,积极引导各类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城乡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利用民间资本优势打造特色经济带,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向特色经济集中,促其扩张、裂变、规模发展,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县域是优化农村人口布局和对传统农村社区改造的重要载体。必须切实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功能,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增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使大量富余劳动力能够在县域就近得到安置和消化。

  统筹建设新农村与培养新农民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早在建国初期就告诫全党:“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克服只追求人力、物力与财力的外力推动,而忽视教育引导农民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倾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建设新农村就是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积极扶持,让亿万农民获得改变自身生存状态的资源和能力,增强改变自身命运、发家致富的进取精神和激情活力,成为建设美好家园的创造主体。

  锦州农村人口比例与农业经济比重偏大,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较为普遍。去年锦州部分地区禽流感疫情的暴发和传播就是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弊端的集中反映。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彻底改变农民中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要从转换农民的“脑筋”入手,教育、启发和引导农民群众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总体趋势,文明生活,科学生产,树立“苦熬不如苦干,苦干加巧干、勤劳加科技才能奔小康”的新理念,培育广大农民敢为人先、艰苦创业、勇创大业的精神风貌。要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发展能力、致富能力为根本,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广大适龄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强化广大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推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佟志武(作者系锦州市委书记)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