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4月06日 来源: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作者:姜泓冰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上网搜索,发现类似的事,绝非个别。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村镇决策者为建小康新村,利用赚了钱就盖房和攀比的传统心理,鼓动农民大兴土木。结果往往是,刚完工时,一派豪华气象,可以在政绩里大大地提上一笔;久了,却难免因不切实际而露出马脚:住别墅的农民,还在为百十元生活费用发愁,如何付得起维护“豪华”所需的高昂费用?又如何建设管理好配套的公共设施,让生活更有质量?

    在有些地方,管理者眼下已有一种思维定势,对上负责、做给外人看,成了做事的主要动力。当我们使用“示范”二字时,潜意识里的对象,已不是当地或者外地的农民,而是“外人”。这样建起的村或区,首要的并不是最适合当地农民实际生活水平和人性的家园,而是一处“中看”的样板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但如果不能够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则很可能会留下不少农村版的“烂尾楼”。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