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3月15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四川省达州市实施“三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四川省达州市委书记 李向志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各地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近年来,四川省达州市大力实施以班子队伍带村、人才科技兴村、民主法治管村为主题的“三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经验。
  以班子队伍带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组织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在领导班子,关键在党员干部。因此,应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建设过硬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在这方面,达州市主要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把提高执政能力作为班子队伍带村的重点。结合新形势下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建立规范高效的农村管理体制;优化村级领导班子结构,把自身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村级领导班子,提高村级领导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把实现科学发展作为班子队伍带村的目标。抓班子、带队伍,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应注重培育狠抓发展的魄力、善抓发展的能力、抢抓发展的活力。达州市要求农村党员干部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激发群众的创造精神,做到在发展实践中既尊重群众意愿,又激发群众活力;既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又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只增加集体实力,不增加村级债务。三是把让群众满意作为班子队伍带村的导向。坚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检验班子队伍带村成效的标准,提高党员干部为民、亲民、爱民的自觉性,通过“三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利益。
  以人才科技兴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需要人才和科技的强力支撑。达州市在“三村建设”中,十分注重发挥人才和科技的作用。一是着眼于实际需要培养人才。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创新育才机制,优化引才环境,壮大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优势,培养掌握实用技术的科技服务者,为农民群众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二是通过科技应用促进农业产业化。把重点企业的龙头作用与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帮助农民建好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推动龙头企业加速产业升级,进而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增值空间,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农民致富。三是坚持用实践来检验发展效果。按照因地制宜、群众自愿、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原则,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可承受程度,既注重典型示范又注重整体推进,既强调加快发展又强调实事求是,通过人才科技兴村,努力改善农民人居环境,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
  以民主法治管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社会基础。一是用民主法治保障村务规范运行。始终抓住完善村务运行机制这个核心,使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责更加明确,运行更加协调。二是用民主法治保障村务规范公开。在巩固现有公开面的基础上,加深公开的程度、加大公开的力度,使村务公开更加全面、更加真实、更加及时,让群众更加满意。三是用民主法治保障落实群众权利。推行村民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实现村级重大事项由村民直接表决;推行村民自我管理,实行村级集体资产由村民理财小组直接管理;推行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分别向党员大会和村民会议报告工作制度、党员群众对村两委班子定期评议制度,实现党员群众对村两委班子的直接监督。四是用民主法治保障农民安居乐业。构建群防群治联动网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惩治和预防违法乱纪行为,倡导和弘扬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照章办事的行为方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作者为中共四川省达州市委书记)


    《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15日 第十二版)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