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3月22日 来源:新华网辽宁频道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新华网辽宁频道3月21日消息(记者于新超 邢耀凤)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块状经济,是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县域具有农村范围大、农民数量多、以农业获得收入维持民生的特点。县域经济的基础就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只要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大发展,县域经济才会繁荣起来,而建设现代农业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陶承光认为,现代农业是继传统农业之后的又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是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建立起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农业综合体系。它具有如下特征:
    1、内涵丰富。我国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界定为: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可见,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而是包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内的群体产业,在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三次产业的界线已经趋于模糊。
    2、技术密集。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于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
    3、形式多样。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农产品,而现代农业的主要功能除了农产品供给以外,还具有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教育等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4、以市场为导向。与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相对封闭的特点相比,现代农业是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体系,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生产。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无论是种植经济向畜牧经济转化,还是分散的农户经济向合作化、产业化方向转化,以及新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都是在市场的拉动或挤压下自发产生的,政府并无过多干预。
    5、重视生态环保。现代农业也是一种生态农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在土、水、气、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安全等资源和环境方面均有严格的环境标准,这些环境标准,既包括产品本身,又包括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既包括对某地某国的地方环境影响,也包括对相邻国家和地区以及区域环境和全球环境影响。
    6、是组织化的农业。传统农业是以农户为基本单元的一种小生产。而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建立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对此,陶承光建议: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政府要发挥重要职能,关键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种统筹的实质,就是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高而投资回报率较低,它的利用具有公共性。因此,各级政府应当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导力量。在发展目标上,应围绕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与推进城镇化战略相结合,与工商服务业发展相结合,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网络。在建设内容上,治水、改土、造林、修路、办电、建园协同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在投入机制上,政府直接投入的重点应是社会共享型基础设施,还要着眼于促进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通过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国家、集体、社会力量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第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组织和制度前提。一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家庭承包经营体制适应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制度基础。但其经营规模小,产加销脱节、组织化程度低等局限性日益突出,必须继续探索完善。从实践看,农业生产化经营是经营体制创新的有效形式。而是农业管理体制的创新。长期以来,农业管理部门分割,职能交叉,管理界线不清,中间环节较多,深化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方向是对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部门实施职能明晰、机构调整、资产重组的组织变革,构建服务于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管理体制。三是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创新。要加快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市场化进程,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消除行业间、地区间的市场封锁和行政壁垒,延伸"绿色通道",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第三,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府对农业实施适度的支持保护,既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国各地区农业参与世界竞争的现实需要。政府应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适当倾斜的农业政策。当前,尤其要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在WTO框架下积极构建合理、有效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要利用好"绿箱"政策,要不断提高财政预算内资金投入农业的比重,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要改革补贴方式,将价格补贴直接发放到农产品生产者,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搞好乡镇机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同时要强化农产品生产经营预警机制,针对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信息传递慢、受自然和市场双重影响的特点,提前采取缓冲制衡措施,减少农民的生产经营风险。
    第四,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要与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相结合,按照公益性事业与经营行为分开的原则,规范管理体制,理顺条块关系,精简事业编制,强化服务功能。一是强化科技服务。重点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围绕农产品的良种培育和加工、储运、保鲜及农产品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加强重大技术攻关,有计划地建立一批高效益、标准化的区域性科技示范园区或基地。继续发挥科研单位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和民间科研机构、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技术推广。二是完善市场服务。要加快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行为,打击欺行霸市,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逐步形成统一、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建好农产品和农业要素市场信息网,做好农产品信息特别是中长期是市场信息的分析,及时、准确为生产经营者提供服务。三是加强金融服务。建立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为主导、商业性金融为辅助的农业金融体系,加强对农业项目、扶贫项目以及龙头企业、营销大户的资金支持,女里提高促进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水平。
    第五,注重搞好示范引导。建设现代农业既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渐进过程,也是一个探索、创新的实践过程,需要各级政府切实加强规划、指导和示范。在规划引导上,要着眼于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使各地从实际出发,优化区域布局,形成区域特色经济。要注意抓住推进发展的关键环节,切实从以行政指挥为主转到综合运用行者、经济、法律手段上来,遵循经济规律,坚持依法行政;从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转到加强引导、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当好引导者、服务者和"裁判员";从一般性号召转到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上来,深入调查研究,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促现代农业在典型示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