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委党校 吴铁华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笔者认为,起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
一、努力营造清廉高效、优质服务的办事环境。要“强化”政府区域性宏观调控职能,“弱化”政府微观管理职能,“转化”政府的社会职能,把政府职能切实转移到培育发展环境、搞好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上来,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政策服务、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良好的作风取信于民。
二、努力营造高效文明的服务环境。要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为突破口,按照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的要求,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和规范,削减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凡是法律、法规做了规定的,行政机关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凡是能用市场办法解决的,一律予以放开,不再干预控制;不属于政府职能以及不应由政府直接管理的事项,不再管理或实行间接管理;对一些要求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的事项,则根据实际情况,改变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实行核准、审核或备案制;对依法保留的审批项目进一步规范,设立“审批中心”,推行“窗口服务”和“一站式”审批。重点推行政务服务中心制度,实行项目“一站式”审批;推行会计核算中心制度,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推行“收支两条线”、“收缴两分离”制度,解决部门的利益驱动问题;推行审批代理制度,积极实行分地负责,全程代办,限时办结,免费代理,无偿服务。
三、努力营造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一是通过举办法律培训班、利用新闻媒体开设法律专题专栏等形式,大力进行普法教育和普法宣传,增强全民守法意识,促使全民养成遵纪守法风气。二是推进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提高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有效性,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违规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推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行政执法公示、错案和执法过错行为追究等多项制度,确保执法机关执法活动的严肃性、合法性。三是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制约机制,并做好这几种机制的协调和衔接,充分发挥整体效应,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和依法治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努力营造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一要引导人们克服急功近利、保守排外的狭隘观念,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壮大自己,发展经济。二要制定一系列鼓励外来人员到当地经商办厂的优惠宽松政策,吸引外地人员前来经商置业,共谋发展。三要加快企业改制。通过对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府及有关部门逐步从微观的经营决策和以不同方式干预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中退出来。四要开展大规模优化市场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偷税骗税、欺行霸市、搞价格垄断和价格欺诈等各种扰乱经济秩序的行为打击力度,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五、进一步优化招商环境。一要走出去,广交朋友,广泛招商,把当地的优势资源转为经济资源;二要任用人才;三要加强联谊,扩大沟通,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要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要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国家权威报刊媒体发表和转载广西国史学会专家何成学的理论文章
广西国史研究会副会长何成学研究员在纪念建党百年和党史教育学习活动中,以高站位的政治责任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撰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光辉历程》一文,发表在国家级权威学术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8日第5版专版头条,该文系2021年广西社 【详细】
以产业集群打造新的增长极 为推动钦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2017年视察广西时提出“五个扎实”新要求,作出“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重要题词,“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在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中,广西充分释放“海 【详细】
陆金学: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助推乡村振兴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广西各地积极发挥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蔗糖、粮油、果蔬 【详细】
全面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平稳有机高效衔接 走出一条具有灌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思考
灌阳是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经过多年努力,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县贫困人口减少5.0841万人,占总贫困人口的96.19%,实现减贫史上的新跨越,成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开启了乡 【详细】
钟恒钦:构建脱贫攻坚高效帮扶体系
广西靖西市属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差、底子薄。全市总人口67万人,经过精准识别和动态调整,“十三五”期间共有贫困村153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1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7032人,贫困发生率为22.6%。贫困村数量、贫困人口数量分别排在全区第一位和第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