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4月0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广西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 朱方容

  县域经济在我区国民经济总量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大力发展。目前我区绝大多数县还是以农业为主,发展县域经济要立足农业这个基础,发展特色农业,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和区域化,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我区位于亚热带,具有发展蚕桑业的天然条件,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我区蚕桑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已成为全国蚕桑大省区,与江苏省并列全国第一。蚕桑业已成为我区的主导型产业之一,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种桑养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是我区容易开发成功的“短、平、快”项目,已成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之一,深受农民和基层领导的欢迎。很多农民通过种桑养蚕,脱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致富的路子。2004年53万户蚕农中,平均每户养蚕收入达3218元。蚕桑产业集群,包括种桑养蚕生产蚕茧、蚕茧收购、蚕茧初加工(烘茧)、缫丝、织绸、印染、丝绸制品、茧丝绸贸易以及蚕桑种子种苗、蚕药等蚕业物资的生产供应和蚕业相关服务,其产业链长、涉及面广、附加值高,可以培植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发展蚕桑业对于稳定我国原料蚕茧的市场供应,保持我国亚热带蚕业的领先水平、维护我国蚕业的主导地位均有重要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丝绸消费将会持续稳步增长。近来,国家提出“东桑西移”区域性结构调整方针,以确保我国蚕丝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在世界茧丝绸业的主导地位。我区作为蚕桑大省,蚕茧产量目前已占世界总量的13%,茧丝绸加工和贸易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和发展潜力。我们要抓住机遇,制定措施,打造桑蚕产业集群,建设成蚕丝绸生产加工的大省区。
  
    一是优化区域布局,积极扩大蚕茧在市场中的份额,牢固确立蚕桑大省区地位。各市县要因地制宜依照农民的意愿确定区域主导产业,立足现有基础,优先发展已具规模的蚕桑优势产区,着力培育具有潜在优势的蚕桑最适宜区或适宜区,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加快完成国家“东桑西移”区域性结构战略调整的目标任务。
  
    二是实施蚕桑良种工程,加快蚕业科技进步。加大对蚕业科研、技术推广机构和蚕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扶持,完善蚕业科研设施、改善科研手段、提高蚕桑良种繁育能力,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蚕桑技术服务网络。针对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和开发,加快蚕桑优良品种的培育,解决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提高的技术瓶颈;针对广西蚕茧特点,研究提高茧丝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成套加工技术。扶持自治区级桑蚕原种场、蚕种质量检验检疫中心、蚕种冷藏孵化中心和10个重点蚕种场的建设,扩大其生产规模;加强蚕种生产经营管理和质量检验、监督,确保优质蚕种的生产供应。建立健全县级蚕业技术推广站、乡镇养蚕服务部和村级养蚕服务网点。扶持和引导蚕区养蚕能手建立小蚕共育室或小蚕公司,实现小蚕饲养专业化、大蚕饲养简单化;建立蚕桑科技示范区和示范户,开展各种层次的蚕桑科技培训,加大蚕桑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蚕桑的生产效率和茧丝质量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和优化蚕茧收购和流通体系。要积极调动社会资金,扶持新蚕区建设收茧站,开展蚕茧收烘技术培训,推广优良烘茧灶型或烘茧设备;积极引导和鼓励当地农民合作烘茧,就地进行蚕茧的初加工,统一运销,降低运销成本,解决卖茧难问题;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经营经验和流通渠道的个人和单位,建立蚕茧基地,从事蚕茧收烘、蚕茧运销,培植贩运大户。在蚕茧重点产区建设功能齐备的茧丝交易市场,以及相关的烘茧、质量检测、仓储、运输等服务体系,通过市场构建开放、统一,高效的营销网络,加快蚕茧流通。
  
    此外,还要改善投资环境,培植和打造茧丝品牌,在做大做强我区茧丝绸贸易业上下功夫。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