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28日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韦克由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家乡有这样的变化,全靠这座桥。”今年春节,都安瑶族自治县板岭乡尚智村大沦屯村民讨论最热烈的话题,是村前那座铁索桥。

  以前,交通不方便,村屯通往外界的道路,被蜿蜒的刁江河隔断,村民只能靠划竹排和趟河进出。因为没有桥,村庄像一座“孤岛”,与外界的联系很微弱。连村里年轻人找对象都成了问题,外面的女孩不愿嫁进来;村里的女孩出去了,也不愿回来。

  “难道全村人就这样认命吗”面对村前这条四五十米宽的河流,村民们不甘心,“不行,得想办法,一定要解决过河难题!”

  “修桥,我第一个赞同。”

  “如果能修成桥,不知给村里带来多大的好处呢。这可是我们祖辈几代人所盼望、所期待的!”

  “要改变贫穷,要致富,就得建桥。”

  ……

  说到修桥,村民们都非常赞同。2011年,全县开始实施“一事一议”项目,村民希望通过财政奖补、村民集资、以工代赈等方式建桥。但当得知修建一座水泥桥要花近30万元,除了财政奖补外,平均每人还要出资500元,一家就要出两三千元,村民们犯难了。

  看来建水泥桥是行不通了。村民们再次碰头协商,为了减轻各家各户负担,最后决定改建铁索桥。

  修建铁索桥定下后,村里立即按每人300元筹款。这300元,对村民来说也不是小数目,但为了改变落后面貌,为了改善交通环境,为了造福子孙后代,村民们还是咬紧牙关,东挪西借凑够数。

  说干就干。这边筹款,那边建桥。在家的村民全部出动,有力出力,无力出主意;在外工作或打工的,以自愿原则捐资赞助。为尽早建成这座桥,村民们不吝啬自己的力气,每天天刚亮就出工,天黑才收工。经过努力,终于在2012年建成一座长50多米、宽2.5米的铁索桥。

  铁索桥建成后,全村人高兴得不得了。连续几天,村民们围着这座新桥,不时上去走走,心里乐开了花。

  桥通了,村民的心思也“活”起来了。开始发展产业、建房、创业,不到4年时间,家家户户换新颜,住房装修一家比一家精致、漂亮,部分返乡青年还在家门口开始创业。 “是这座铁索桥带来的好福气呀!”村里人都这样感慨。

  今年春节,村里停了好几辆新轿车,在外工作或打工的村里人开车回来过年了。“以前,想都不敢想,车能开到村里来。”在柳州工作的韦克尚说。

  如今,有了桥,村民进出自如,孩子上学方便,各家各户发展产业干劲十足。

  家乡,有了这座桥,才变得更加美丽。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