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28日 来源:贺州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图为果农何少明在修剪果枝。

 

 

 

 

  农历七月,骄阳似火。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朝阳村的脐橙园像被泼上了一层染料,置身在那一望无际青翠欲滴的果林里,随时会与挂满枝头的脐橙来个满怀相撞。如今已是立秋时分,又到了给脐橙修剪枝芽的季节,此刻,果农们正在细致地打理着他们的“宝贝”,期盼着来年结出更多优质的果实。

 

  “眼前的这一批果树,算得上是我们富川的‘元老’级脐橙树了。”广西富川本富脐橙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徐岷告诉记者,大概20年前,他与乡亲们在这里种上了200多亩的脐橙,成了种植富川脐橙的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说起来,这个种植脐橙的故事还真是有趣。

 

 

 

  从“不敢种”到“争着种”

 

  1995年,富川瑶族自治县在全县大力推广脐橙,让广大农民种植脐橙,发展产业。当时朝阳村的众多村民在种植白果还是种脐橙之间举棋不定。为此,村主任何少明和几位村干部还到了桂林去考察,“结果发现,白果至少要15年后才能有收益,经过多方权衡利弊,我们最终决定种脐橙。”决定种脐橙之后,朝阳村的村民们将村里的土地重新整合,通过土地承包的形式,将整合的200多亩地分发下去,每户能分5至10亩。“当时很多村民不敢要地,怕风险,不敢投资。”何少明说,有一农户的5亩地,居然转了3个人。

 

  第一年种植脐橙时,还可以在地里种西瓜、种花生,大家都没想到,这一年种脐橙的地居然给他们带来了双重收益,等到第二年又开始承包土地分下去之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要地了。”何少明告诉记者,当时村里只整合了150亩的地,可是整个村有300户人家,到底要怎么分才公平这让他们想破了头脑。

 

  “为了多分到一些人,我们把每份地改成了3亩一份,村里有16个小组,有些小组有3份地,有些小组只有2份地,由小组长抽签决定哪一组拥有2份地还是3份地,然后让小组长组织村民抽签,最终决定这些地到底分到哪户。”何少明说,为了做到尽量公平,整个分地过程都用抓阄来决定。

 

 

 

  合作社带领村民致富

 

  时间转到了2006年,此时,朝阳村几乎每户村民都种有脐橙了,按村民的说法,那就是“能种的地都种上果树了”。

 

  “前些年,种果确实不存在销路问题。”徐岷说,“可今日不同往时,我们必须做出自己的品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一直以来都是农民关心的头等大事,2006年,秉着“带领农民致富”的理念,广西富川本富脐橙专业合作社成立了。2007年9月到富川瑶族自治县工商局注册登记。

 

  “传统的合作社的运营模式都是‘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而我们的模式是‘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徐岷说,看起来,这只是将公司和合作社的顺序变化了一下,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有很大的变化。

 

  徐岷接着向记者解释道:“‘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是公司主导下的,由农民参股的合作社,生产仍然是由农民自己分散进行,无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而公司关心的仅仅是销售渠道,因此在这样的模式下,合作社的农民的利润加在一起可能还不如公司多。”在徐岷的理念里,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应该是“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这样就是合作社主导公司,而不是公司拥有合作社,“只有让合作社所有社员联合起来,通过办公司或者跟公司合作,才能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利润。”

 

  何少明是本富合作社的一名成员,在这种果的道路上,合作社给他提供了许多帮助,“合作社统一种植技术,还时常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田间指导。”在合作社的帮助下,他在种植方面从来没遇到过棘手的技术难题。虽然种植的果树多,种植面积又大,可何少明一点也不担心销路问题。“种出来的果子直接卖到合作社,不管什么果子,有了合作社这把保护伞,种再多的果子都不愁卖不出去了。”

 

  本富合作社一直以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的办社宗旨,采取“统一种植技术、统一农药化学品投入、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五统一运营模式,先后实施了“果园测土配方施肥”、“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平台”、“标准化果园建设”、“信息化建设”、“党支部建立在社上”等工程,现拥有成员1280名,优质柑橘基地1.5万亩,实现年产以脐橙为主的优质柑橘3万吨。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