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6日 来源:钦州日报 作者:敖帅昌 摄影报道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QQ截图20160406114309.jpg

  茶叶生产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上午10点开始上班,到下午5点,能采收茶叶约20斤,按5元/斤的收购价格,一天能挣100元钱左右,还能兼顾家里的农活。在灵山县陆屋镇王猛村,不少群众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打工”生活。

  有别于希望果树多开花、多挂果的传统种植经验,在陆屋镇新营村的无核荔枝场内,工人们需要在荔枝开花之时进行一次“疏花”,在挂果时再进行一次“疏果”,以优化成果品质,提高经济收益。

  在陆屋镇新光农场,与县超大剑麻专业合作社结对种植剑麻,种植一批可以连续收割15年,割出来的剑麻由合作社的剑麻加工厂负责收购,还可就近到加工厂上班挣钱,有效拓展了当地群众的收入渠道。

  近年以来,陆屋镇党委、政府把“特色农业提升工程”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通过政策扶持,协会、企业带动,项目推进等强有力的措施,培育一批具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有特色的农产品基地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目前已建立有剑麻、桑蚕、茶叶、莪术、甘蔗、火龙果、无核荔枝、藠头、牛大力、马铃薯、龟鳖蛇、柑橘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成为助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力支撑。

  在家门口就业:

  一片茶园能提供300个工作岗位

  3月24日上午,一场春雨刚刚停歇,碧波粼粼的石龙水库在青翠连绵的茶山环绕下,仿佛天地之间的一盏静美清茶。因为雨水的滋润,水库旁边沿着山坡地势种植的福云6号茶树,已经萌发出了一丛丛嫩绿喜人的牙尖儿。每天,这片200多亩的农家茶园里都有近百人,带着笠帽,背着背篓,穿行于阡陌,干净利索地采撷每一片嫩绿细润的“毛峰”。“一般是从上午10点前后开始,多的时候一天能采二十多斤,少的也能采到十几斤,每人每天收入100元左右。”像很多附近的村民一样,劳香兰每天起早,忙完了家里的零碎活儿,就带着箩筐到茶园采茶,“茶园就在村边,既能照顾家里,也能挣不少钱,比到外面打工好多了。”“采茶没什么技术含量,但也是细致活儿,尤其现在是采第一批春茶,只要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这样炼制出来的茶叶,才能达到外形紧直挺秀、嫩绿细润,内质香高持久、鲜醇甘爽,汤色杏绿清澈,叶底匀齐成朵。”十几年前从当地的制糖厂下岗之后,林日栋不等不靠,在石龙水库旁边开辟了这片茶园。经过十多年的历练,他已然成了经验丰富的茶老板,将产品远销到湖北、湖南、安徽等地,还成为了附近群众的致富带头人。

  在当地农业站的指导和帮助下,茶园采用喷灌方式,全部施用农家肥,只用黄板、诱虫灯杀虫,改善了产品的品质,也大大提高了茶园的产值。林日栋告诉记者,采收一亩茶园平均需要3名劳动力,整片茶园能就近为群众提供超过300个工作岗位。对于当地贫困群众而言,一个工作岗位便是一个脱贫的机会。

  种植有新理念:

  疏花、蔬果不可惜,种得多不如种得好“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不忍心,大家都想丰收,哪有人故意掐掉花枝的呀。”钦陆一级公路边上,陆屋镇新营无核荔枝场内的550亩无核荔枝,枝梢已经开满了细碎嫩黄的小花儿。果园负责人刘尚庆带着几位工人,穿梭在枝叶婆娑的果树之间,像调皮的孩子一般,将一丛丛过于繁茂的花枝折断,让枝梢变得疏朗起来。

  据刘尚庆介绍,这片荔枝场内种植的品种原为白糖罂荔枝,栽种十多年之后,在农业技术部门的协助下进行高位嫁接,全部改良成为无核荔枝,目前是灵山县最大的无核荔枝生产基地。改良之后,所产荔枝果实特大,平均单果重39克,最大单果重达79克,果肉厚实、清甜爽脆有香气,醮核率100%,深受消费者欢迎,上市比桂味稍晚,价格仅次于桂味。

  与传统的荔枝种植护理方式不同,无核荔枝的种植主要是做减法:果树开花之时要进行一次疏花,开始着果以后,还要再进行一次蔬果,通过控制果树的挂果量来改善成果品质,“品质好了,价格一上来,大家就尝到甜头了,才知道种得多不如种得好。”

  种得多不如种得好,这种更加契合市场需求的思维模式,无疑为当地群众发展农业经济提供了新的思路。去年底,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修通了园内水泥路,结合此前新植的火龙果以及新开挖的鱼塘,新营无核荔枝场已经瞄准了集特色种养、观光、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种植加工相结合:

  剑麻就是大家的摇钱树

  一捆捆剑麻向前流动,经过打麻机的压榨加工,一缕缕青丝顺着烤干线流出,工人们忙着整理、裁剪、捆扎……

  剑麻纤维质地坚韧,耐磨、耐盐碱、耐腐蚀,广泛运用在运输、渔业、冶金等各种行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陆屋镇,剑麻的种植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10年,种植面积却已超过13000亩,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厂里就有工人70多人,基本上都是周边的村民,每个月上班20天左右,根据工作量,每人收入约1500-1800元/月,还有大量时间可以照顾家里的农活,比较符合农村的需要。”3月24日,在位于陆屋镇的灵山县超大剑麻专业合作社剑麻加工厂,潘树基厂长告诉记者,剑麻加工厂于2010年9月建成投产,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50多户农户结对,共建立了7000多亩的剑麻基地;全年可加工剑麻54000吨,年产纤维2300吨,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

  “剑麻的生长期在15年以上,种植3年以后可以收割,一年割一次,管护得好的,两年可以割3次。根据出纤率不同,我们按照每吨400元到500元不等的价格收购,开始收割以后,剑麻的管理成本比较低,每亩地每年能收益3000元左右。”潘树基告诉记者,因为管理简单、收益可观,合作社的7000多亩剑麻基地之中,有超过6000亩来自于合作农户自主种植,“剑麻就是我们大家的摇钱树。”

  “扶贫要扶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当地优势,切切实实为群众探索出实际可行的致富之路。”陆屋镇党委书记陈世芝肯定地说。如今,在陆屋镇,以当地群众为主要实体,充分发掘资源优势,打造出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茶叶、无核荔枝、剑麻、桑蚕、莪术、甘蔗、火龙果、藠头、牛大力、马铃薯、龟鳖蛇、柑橘……有如田园牧歌,正引领着群众走上一条条踏实安稳的小康之路。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