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6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撰文/本报记者 胡光磊 摄影/记者 梁枫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毕节市黔西县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减少贫困人口。图为该县乌坝社区水西农业科技示范园。  

  ▲毕节市黔西县洪水镇新桥村食用菌产业示范园。  

  ▲毕节市黔西县乌坝社区严格按照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程序为贫困户建卡。  

  毕节市黔西县谷里镇清明村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  

  毕节市黔西县解放村发展乡村旅游,建起田园山庄。

  由于历史原因、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贫穷落后一直是贵州省醒目的标签。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贵州的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地处连片特困地区的毕节市,自1988年进行扶贫开发以来,如今已实现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历史性跨越,核心指标大幅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条件显著改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取得了改革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今年7月,南宁市组织学习考察团赴贵州毕节考察学习精准扶贫工作。贵州省“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决心和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的眼光,以及坚定发展的思路、改革创新的突破,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一致认为,要学习毕节市赫章县、黔西县和贵阳市,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查找差距、取长补短,全面推动南宁扶贫开发工作和信息化产业的大发展,率先在全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瞄准

  注重对象精准 采取“四看”瞄靶向

  在探索扶贫开发过程中,毕节市把精准识别贫困户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该市结合贫困户信息平台建档立卡工作,探索推行扶贫对象“四看”识别法。即“一看房”:通过看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估算其贫困程度;“二看粮”:通过看农户的土地情况和生产条件,估算其农业收入和食品开支;“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通过看农户的劳动力状况、劳动技能掌握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估算其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通过看农户受教育程度和在校生现状等,估算其发展潜力和教育支出。

  针对贫困户的审核,该市主要分4个步骤进行:一是村委初审。按照分解到行政村的贫困人口规模,农户自愿申请,各行政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形成初选名单,由村委会核实后在所在行政村、自然村(屯)进行第一次公示(公示期7天),经公示无异议安排村干入户调查,符合条件的报乡(镇)政府审核。二是乡(镇)审核。乡镇政府对各行政村上报的初选名单进行审核,并抽查核验,确定全乡(镇)贫困户名单,在各行政村、自然村(屯)进行第二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县(区)扶贫办。三是县(区)扶贫办复审。通过复审的申请对象确定为贫困户,并在各行政村、自然村(屯)进行公告。四是结对帮扶。县、乡、村安排干部与贫困户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发放手册,并进行后期跟踪,直到贫困户脱贫。

  统筹

  多个精准助推扶贫工作

  近年来,贵州省根据精准扶贫的具体内容,建立了一套工作机制,统筹各方力量形成扶贫最大合力,着力助推精准扶贫。

  注重思路精准,对照“四有”开药方。立足喀斯特贫困山区的客观实际,对照“四有”标准,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认真谋划、切实找准扶贫路子。一是有产业,二是有技能,三是有住房,四是有保障。

  注重措施精准,围绕“四点”抓扶持。针对脱贫需求,以 “六个到村到户”为抓手,重点从四个方面下功夫,力求“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一是抓“基点”改善发展条件;二是抓“重点”强化产业支撑,特别是突出农业科技支撑;三是抓“难点”保障资金投入,以县为单位整合各类扶持资金捆绑使用,大大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抓“焦点”集中连片推进。

  注重力量精准,聚合“四力”求实效。整合各方力量,找准支点,撬动杠杆,集聚精准扶贫力量克难攻坚。一是实施集团帮扶。采取领导牵头和部门“抱团协作”,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整合行业资金,投入产业开发及配套项目建设。二是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级党组织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增强农村脱贫第一线核心力量。三是深化驻村工作,做到“一村一工作队、一户一责任人”。四是引导社会参与,动员志愿者参与扶贫工作,构建社会扶贫信息平台,推动扶贫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提高社会扶贫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

  完善

  注重管理精准 完善“四制”强保障

  多年来,毕节市一直把健全完善扶贫机制作为提高精准扶贫效益的重要保障,并着力从4个方面推动管理精准。

  首先,以村为单位录入和更新贫困户信息,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贫困户联网管理台账及民情数据库,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民主评议保公平”的方式,做好稳定脱贫后精准退出、返贫后精准识别登记等工作,实现扶贫对象的动态化调整、扶贫资源的精准化配置。

  同时,针对贫困村实际和脱贫需求,坚持“因村派人、强化责任”,选好配强驻村帮扶干部队伍。实行驻村干部与原单位工作脱钩、与帮扶对象脱贫挂钩,由扶贫对象对帮扶干部工作实绩进行评定。

  此外,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职能作用,设立“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整合财政、审计、扶贫等部门监管力量,盯死看牢民生项目资金,确保扶贫项目按批复方案实施,扶贫资金不被挤占挪用,真正用在节骨眼上、用在贫困户身上。与此同时,把扶贫工作在“双考双评双挂钩”绩效考核中的分值权重提高到2/3,并明确各县区对年度脱贫情况,以户为单位实行100%进村入户核查,将扶贫工作成效与年度考核奖惩精准挂钩。针对扶贫工作成绩突出的帮扶干部,毕节市还会对其进行优先提拔重用。

  ◎经验交流:

  ●毕节市扶贫办主任吴学军:

  精准识别贫困对象解决扶谁的贫问题

  毕节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进程中,一个方面主要是精准识别,把贫困对象弄清楚,认真解决扶谁的贫等问题,主要采取“四看法”:一看房,二看梁,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用这个标准对全市的贫困人口进行识别,这就解决了扶谁的贫等问题。第二个方面,怎么样去扶贫,我们围绕“四有”开“药方”,即有产业、有技能、有住房、有保障。如果没有的,那就是下一步我们要努力的对象。第三个方面,重点围绕四点来明确、精准思路,一是支点,解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围绕六个到村到户和小康建设,水电路讯房寨,6项行动计划;难点是,着力解决好资金投入、人力保障;重点是,贫困乡和贫困村是我们的控制重点。此外,我们聚合力量来形成合力,整体突破,比如我们有集团帮扶、社会帮扶、东西部协作、中央有关部委帮扶,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推动工程,解决了扶谁的贫、谁去扶贫、怎么样扶贫的问题。

  还有一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我们采取的是民政、医疗、保险三位一体、三项政策叠加,有效解决因病致贫的群众返贫问题,比如黔西县的兴桥村,通过干部4321的方式结对帮扶,即县级干部帮扶4户,科级干部帮扶3户,副科级干部帮扶2户,一般干部帮扶1户,通过帮扶干部筹集资金、技术指导,解决贫困群众投入不足的问题。

  ●南宁市考察团成员叶盛:

  出台相关配套方案力争提前脱贫

  贵州扶贫工作在精准识别上是比较有特色的,在对象的识别上用通俗、易懂的标准来确定贫困户指标,能让大家接受、明白,尤其是让群众明白。在扶贫工作上,精准识别是基础,只有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最终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

  目前南宁市在去年国务院扶贫办统一部署的建档立卡识别的基础上,确定贫困人口剩下50.3万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要求,对我们原来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重新复核,把我们的贫困对象搞得更加精准,更加准确。在这个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对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区进行有效帮扶。前一段时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2015年扶贫重点工作方案,我们还会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制定若干个意见加一系列配套方案,在识别的基础上,通过这些配套措施来实现南宁市贫困人口提前脱贫的目标。

  此外,我们还想成立南宁市扶贫信息中心,负责全市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的日常管理,指导各县区开展贫困户、贫困村建档立卡及其信息更新的动态管理等工作,市扶贫办门户网站管理和扶贫信息资料编报,协同办公和内部交流平台管理,以及与其他职能部门数据的交换等。在大数据背景下,精准扶贫是建立在对贫困人口、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实际上是建立在贫困状况的海量信息处理基础之上,建立扶贫信息中心,对南宁市提前脱贫有重大意义。

  ●南宁市考察团成员张自英:

  进行“造血式”扶贫拒绝返贫

  这次出来学习收获非常大,特别是5个方面感觉比较深刻。一是坚定信心,决战贫困。像我们到的海雀村,环境是如此的艰难,却能够战胜天、战胜地,这种精神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勇气和决心;第二是纳入规划谋扶贫,因为扶贫工作还是要纳入我们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里,与我们的产业发展、城乡规划以及项目的推进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才行,实施可持续的开发建设的扶贫;第三是精准扎实扶贫,扎扎实实地干,就要解决“输血”的问题,作为帮扶的一方,要精准地去帮,作为贫困户本身也应该加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造精神和意识,如此内力和外力有机结合,才能使“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形成合力,真真正正精准脱贫;第四是教育就业防返贫,提高职业技能,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再就业,就有一个收入源源不断的源泉,防止再次返贫;第五是实施生态旅游促扶贫,马山的长项是生态、文化、旅游和美食,毕节的新桥村依靠原生态的乡村环境,吸引了很多游客来到这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这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一个方面;最后是健全机制网扶贫,无论是加强组织领导,队伍的建设、考核、监督、管理等方面,还要着手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来保障,使我们的扶贫工作能够有效持续健康推进。

  ●南宁市考察团成员蓝宗耿:

  决战贫困信心比黄金重要

  这次随团到贵州来学习,感触很深,震撼很大。看了毕节市两个县的点,这里的老百姓与这里的干部以一种决战贫困时不待我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们。特别在海雀村,观看了文支书的先进事迹,更是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把他这一生奉献给了他热爱的这一片热土,奉献给了他的老百姓,奉献给了他的扶贫事业。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践行的榜样。这种信心和决心,是我们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最需要的,特别是领导和干部,在这种信心和决心的驱使下,才能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

  ●南宁市考察团成员杨雪敏:

  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

  观摩了贵州毕节市的扶贫工作后,确实发现我们的差距很大,特别是在精准扶贫这一块差距特别大,感觉黔西和赫章在精准扶贫上的办法很接地气,像精准识别对象的“四看”,以及根据干部的特长与贫困村实际情况,进行“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委派。此外,黔西的“4321+X”结对帮扶机制,以及生产发展的“1154模式”,也非常实用,让我们耳目一新。我们希望隆安县能在识别对象这块改变以往的方式,采取进村进户的形式,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识别贫困对象。同时,在发展产业这一块,由“输血式”扶贫变成“造血式”扶贫,真正解决扶贫,毕节市最好的一个做法就是龙头企业带动,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单户的模式,这种模式很值得我们尝试。

  ◎数说毕节:

  1988年到2014年,毕节市生产总值从23.4亿元增加到1266.7亿元,年均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4亿元增加到2061.3亿元,年均增长29.7%;财政总收入从3亿元增加到357.6亿元,年均增长2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95元增加到21231元,年均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76元增加到6223元,年均增长11.4%。

  短评

  走出南宁特色扶贫开发路

  为告别贫困,毕节市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为支撑,大力推动水电路讯房寨等六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有产业、有技能、有住房、有保障等“四有”为扶贫工作开药方。同时,全面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走出一条具有毕节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

  扶贫不仅要真扶,还要持续扶,一直扶到“开花结果”,群众稳定脱贫后才松手。因为,“拔穷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毕节探索出的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模式和经验,为南宁市、整个广西都树立了一个战胜贫困的样本。

  与此同时,生态要保护,百姓要吃饭。在扶贫攻坚过程中,还要注意正确处理保护生态、旅游开发和扶贫攻坚的关系,走出一条符合南宁市实际的特色扶贫开发之路。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胡光磊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梁枫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