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4日 来源:贵港日报 作者:苏少珍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走进桂平市下湾镇甘井村,像来到了世外桃园:条条水泥硬化村道蜿蜒前行,一幢幢新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水渠中清泉流畅,山坡上油茶树硕果挂满枝头。清洁、生态的新农村使人流连忘返。

  甘井村曾经是自治区级贫困村。过去,该村基础设施落后,全村没有一条水泥路,群众出入不方便,农产品无销路,全村没有大产业,群众增收无望。2010年,甘井村人均纯收入只有3136元,远远低于桂平市、贵港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平。2011年,我市开展扶贫攻坚战以来,在市扶贫部门及挂点部门大力支持下,该村累计投入1792.5万元,掀起了全村基础设施大建设。三年来,该村累计实施村主干道路硬化9.6公里,屯级道路硬化14.9公里,新建人饮工程1处,新建电灌站1座,清淤灌溉干渠14公里,建设村幼儿园1个,新建教师周转房40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8户,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个,全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上级部门的帮扶下,甘井村还大力调整山地种植结构,种植优质油茶1050亩,优质木薯6000亩,沉香、黄花梨等各种名贵树苗8000株,农业产业朝规模化方向发展,群众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

  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是制约我市贫困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特别是交通不方便,使贫困地区的群众像陷入了“沼泽地”,翻不了身。按照新的国家农村扶贫识别标准,2014年贫困标准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我市仍然有38.616万贫困人口。据调查,我市贫困村大都地处偏远山区、库区,基础设施较薄弱,交通条件十分落后,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较低。针对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扶贫开发战略,扶贫、发改、交通、财政等部门共同筹措资金,充分动员贫困村群众投工投劳,组织实施“千村公路通畅工程”大会战,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电通宽带工程,力争到2015年底,全市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沥青)路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贫困地区20户以上的自然村95%以上通村屯道路。同时,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市直水利、发改、扶贫、财政、移民等部门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确保“十二五”期间全面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力争“十二五”期末,实现全市行政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宽带接入问题;到2020年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

  在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大会战中,全市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6亿元,修建村屯道路1041条1042.41公里;新建人饮工程25个,解决了40万人行路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桂平市西山镇前进村曾经是自治区首批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前进村背靠全国佛教旅游胜地西山,面朝大山。该村吕支书告诉记者,过去,前进村由于山多地少,交通不便,群众发展产业无门路,全村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桂平市农民的平均水平,一幢幢低矮的泥砖瓦房就是全村人穷困的见证。2011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及扶贫部门的大力帮扶下,前进村投资300多万元,修通了出行水泥道路,还修建了村灯光球场、文化室等。该村充分利用西山脚山清水秀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有条件的群众发展“农家乐”:在山上放养山鸡,挖池塘养鱼,开辟菜地种植各种特色果蔬,供城里人周末前来度假游玩;村里则负责完善旅游设施:清溪、水车、游泳池等,吸引了大批客人前来农家游;还有部分群众发展起山上经济,规模种植石斛、茶叶等,增加收入。如今,前进村幢幢别墅掩映在青山绿树中,群众依山吃山,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