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谢志华 李 英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忻城县山高路远的加海村,现在再没有与世隔绝的感觉了。短短一年多时间,不仅通往山外的小道变成了公路,连村里的巷道也硬化到家门口。

  加海村地处大石山区深处,“九分石头一分土”,是来宾市156个贫困村中较为偏远的一个,共有14个自然屯,总人口不到2000人,人均耕地不到1亩,且全部为旱地。

  加海村距镇政府所在地有20多公里,其中有12公里靠人工在半山腰凿建而成,路窄弯多,坡陡崖深,难行至极。

  2012年3月,加海村被列为来宾市检察院的定点扶贫单位。该院检察长莫建平带领一班人翻山越岭,走访加海村。山道之难行,山村之落后,让亲历此行的检察官备受触动。莫建平当即表示:“修路就是帮扶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该院干警刘明被指派挂任该村第一书记。

  调研回来,市检察院当即与有关单位沟通协调,争取到扶贫资金,发动村民积极投劳,把人行山路修建为可通车的公路,让山里人与现代文明相连接。

  通往外面的道路修好了,各个村屯之间的村道也修好了,每个自然屯内的巷道就越看越不顺眼了:家家污水都往路上泼,到处一片泥泞,连大晴天在自家门前行走都极其不便。

  修好公路修巷路。检察干警决定一帮到底,他们迅速筹集16万元资金购买水泥、石碴等物资,干警们集体来到村里,和村民一起投工投劳,大搞巷路硬化。奋战3个多月,列为示范点的两个屯共投入水泥247吨、石碴1193立方米,硬化巷路3420平方米。

  公路巷路都修好了,还要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尽早富裕起来。加海村有种桑养蚕的传统,但产量不高,收入不多,根源在于村民们不太懂科技,担心有风险。干警们带领村民走出山门看变化,特意来到恭城大岭山等地参观、考察。看到自然条件与自己极其相似的大岭山,当地人依靠勤劳和智慧迅速致富,村民们开阔了眼界,坚定了信心。此后,检察官在村里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教室都是座无虚席。

  加海村群众逐步改变了观念,发展起特色种养,收入越来越多,生活初有起色。村民蓝介新见人就说:“懂科技真好,今年我家蚕茧又大又厚,一下子增收5000多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