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8月23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王龙 伍凌锋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灌阳县水车乡位于广西东北部,与湖南省道县接壤,素有”九山一田地”之称,全乡14个行政村,其中区级贫困村6个,是一个典型的边、山、穷乡。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充分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全区整村推进扶贫的大好时机,立足乡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以区级贫困村为重点的扶贫工作机制,努力改善和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水车建设步伐,成效十分显著。 2008年全乡人均纯收入3182元,农业总产值1.456亿元,工业总产值1.7亿元,分别是10年前的2.3倍、3.4倍、4.1倍 。

采取“六个一点”筹措资金,大力实施好贫困村屯异地搬迁安居工程
  针对部分群众居住地交通不便,常年面临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危害的现状和地方财力有限,对原居住地进行直接扶贫具有难度大、受益面小等特点,水车乡采取异地搬迁安居的方式进行扶助。在解决异地搬迁安居建设资金的问题上,水车乡采取 “六个一点”:即以区市扶贫资金为重点,群众自主投入资金为筹措的中心点,县乡财政拿出一点扶贫资金,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一点援助资金,社会各界捐助一点爱心资金,定点帮扶单位资助一点帮扶资金,确保这项民生工程的顺利开展。
  合成村腾家湾屯位于东方红水库区域内,崇山峻岭中,群众销售农副产品和日常外出非常不便,仅坐船就需一个多小时,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20076月,该自然屯遭受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大部分房屋被冲毁,乡党委、政府顺势利导,在充分征求灾民意见的基础上,在距乡政府所在地仅2公里、临近公路的地方选址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取名交椅新村。依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的原则,采取“六个一点” 的方式筹措到建设资金360多万元,完成了该屯的异地搬迁工程。目前交椅新村共有28138人,都住上了约250平方米的欧式小洋房,用上了洁净卫生的沼气,村里篮球场、读书室、娱乐活动室等设施齐全, 70%的劳动力在附近的大理石和木材加工厂就业, 2008年人均纯收入3410元,比前两年翻了将近一倍,村民的经济收入高了,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目前水车乡共组织实施了东流村大排山、修睦村山岐屯和下泡村菜叶莆屯的异地搬迁安居工程,并顺利通过了自治区评定验收。今年,水车乡将完成合成村大涧村异地搬迁建设任务,计划完成三皇村王家莆屯异地搬迁工程。近年来,水车乡共有136548人在扶贫移民安居工程中受益,通过“六个一点”的方式累计筹措和投入建设资金1280万元。

推行“四个流程”,确保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道路、农田水利和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薄弱,是影响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突破这个制约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水车乡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及相关扶贫政策,大力实施了一批以区级贫困村为重点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增强了发展后劲,加快了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步伐。在实际工作中,水车乡推行“四个流程”,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了每一分钱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确保了各项建设都成为群众满意的惠民工程。
  一是在制定村整体发展规划和项目实施前,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做到问计于民。二是通过召开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对群众意见建议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结合上级扶贫工作精神和村情,拟定出初步工作方案,并进行公示再次征求群众的修改建议,同时邀请有关技术人员和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最后才能形成正式工作方案,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三是由于扶贫工作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在一些项目建设中必须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如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当建设中需拆迁建筑物或占用承包的田地时,群众讲大局、讲贡献,确保各项建设顺利进行,做到全民支持、全民参与。四是对各项工程的建设内容、进展情况、工程承包人、资金来源和流向等信息进行全程公开,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做到全民监督、全程监督。
  江塘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有4791627人, 13个自然村, 2002年还有10个自然村未通公路,1100多名群众仍然靠肩挑背驮购进生活用品和外销农产品。为此,乡党委、政府把解决好交通不便、人畜饮水困难等作为该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整合各方力量,累计投入资金240多万元,解决了12个自然村共3101200人的饮水难题,修建了10条村屯道路,完成了村委会办公楼、村小学教学楼等一批民生工程建设。由于严格按照“四个流程”运作,群众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各项工程建设十分顺利。

通过“六个结合”,创新贫困村干部群众教育培训机制
  要确保在扶贫工作上取得实效、不反弹,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科技、法制等综合素质和能力是一个关键环节。针对新时期、新特点,水车乡积极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
  具体做到 “六个结合”,即实行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正正规规“讲座”培训与轻轻松松“座谈”交流相结合,“请进来”专家到村授课与“走出去”到外地考察学习相结合,课堂上“人对人”理论培训与基地上“手把手”边实践边学习相结合,常规性“任务式”培训与注重实效性“跟踪式”服务相结合,农闲时期“普遍性”培训与农忙季节“针对性”培训相结合,既充分调动了贫困村干部群众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贫困村干部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业致富能力。
  近三年来,全乡共开展贫困村村干部培训12440多人次,培养了一大批种养“专家”和致富能手,其中80%以上的劳动力掌握了1-2门致富技术。

抓好“四大产业”,积极推进贫困村强农富民工作进程
  提高和壮大贫困村群众的经济实力,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和目标所在。近年来,水车乡在积极推进贫困村强农富农工程进程中,着重抓好了“四大产业”的发展。
 
 一是做好传统产业。充分利用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鼓励贫困村群众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做大做强猪、鸡、羊、牛等传统养殖业;通过无公害化生产的方式,发展好水稻、花生、玉米和红薯等传统种植业。
  
二是培育好特色农业。重点抓好了优质桃李梨、桂花树、苗木培育、红瓜子等特色农业经济带建设;引导群众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生产模式,进一步壮大辣豆腐加工、豆角制种、水稻制种等特色产业。
  
三是壮大好优势产业。水车乡现有土地总面积31.6万亩,其中林地面积25.1万亩,是全县的林业生产重点乡,林业已成为该乡特别是贫困村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持续开展兴林富民工程,发动群众大力实施封山育林、毛竹低改以及厚朴、杜仲、金银花和罗汉果等药材种植,走生态化发展之路,向生态要效益,在绿水青山中造就了一座座“金山银山”,其中该乡的合成、上泡和下泡等三个区级贫困村群众收入的90%以上来自林业。
  
四是引导农民进行产业转业。随着土地经营权流转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农村出现了一大批剩余劳动力。为此,乡党委、政府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进行二次创业致富。一方面通过激活本地民间资本进行自主创业和引进外地老板来乡投资创业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壮大乡镇企业,目前全乡有冶炼、石材、木材等乡镇工业企业240多家,吸收本乡农民就业3000人左右。另一方面主动与县劳动部门联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电焊、电工等技能培训,积极向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输送农民工,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同时,鼓励懂经营、会管理、有胆识的农村经济能人进入农产品流通、加工等产业或到外地开拓市场投资创业,如今全乡有近3000人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从事石材、建材、冶炼等生产和销售。

建立“五大机制”,深入实施好贫困及弱势群体救助工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和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水车乡建立了救助工作“五大机制”:一是建立农村低保救助机制。通过层层审核把关,做到低保人员心中明白,民政部门心中有数,保证低保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目前全乡共有1801人享受农村低保救助。二是建立农村特大疾病救助、低保家庭学生救助机制。近年来累计实施特大疾病救助22321.78万元,资助低保家庭学生353.09万元。三是建立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救助机制。通过社会各界捐赠等方式,为贫困残疾人提供各种生活用品,为特困残疾人缴纳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金。此外,近年来共筹措57万元建设资金,为86名农村残疾人和贫困户进行了茅草房、危房改造。四是建立关爱优抚对象工作机制。认真解决军烈属和退伍军人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五是建立经常性救灾救济机制。三年来,累计发放救济大米126吨、救济衣被等生活用品12589件(套),救灾物资折现和现金发放达198.42万元。

以“三个建立”为重点,全面推进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
  如何充分发挥好农村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实现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推进贫困村的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切实抓好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点。
  在实际工作中,水车乡着重在“三个建立”上寻找突破口和切入点,一是推行村委会向支部请示汇报工作制度,党支部向村委会定期通报,增强村两委成员工作协作能力,形成发展合力,建立了村两委工作协调机制。二是通过逐步提高工资标准、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推荐优秀村干部参加区市选拔乡镇副职等方式,提高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建立健全村部门干部、无职党员、各经济协会和技术人才等农村队伍管理制度,建立了村级队伍工作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民主议事、教育培训、财务、社会治安和环境卫生等一系列制度,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建立村务民主决策和管理机制。

建立“五大机制”,深入实施好贫困及弱势群体救助工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和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水车乡建立了救助工作“五大机制”:一是建立农村低保救助机制。通过层层审核把关,做到低保人员心中明白,民政部门心中有数,保证低保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目前全乡共有1801人享受农村低保救助。二是建立农村特大疾病救助、低保家庭学生救助机制。近年来累计实施特大疾病救助22321.78万元,资助低保家庭学生353.09万元。三是建立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救助机制。通过社会各界捐赠等方式,为贫困残疾人提供各种生活用品,为特困残疾人缴纳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金。此外,近年来共筹措57万元建设资金,为86名农村残疾人和贫困户进行了茅草房、危房改造。四是建立关爱优抚对象工作机制。认真解决军烈属和退伍军人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五是建立经常性救灾救济机制。三年来,累计发放救济大米126吨、救济衣被等生活用品12589件(套),救灾物资折现和现金发放达198.42万元。

以“三个建立”为重点,全面推进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
  如何充分发挥好农村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实现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推进贫困村的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切实抓好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点。
  在实际工作中,水车乡着重在“三个建立”上寻找突破口和切入点,一是推行村委会向支部请示汇报工作制度,党支部向村委会定期通报,增强村两委成员工作协作能力,形成发展合力,建立了村两委工作协调机制。二是通过逐步提高工资标准、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推荐优秀村干部参加区市选拔乡镇副职等方式,提高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建立健全村部门干部、无职党员、各经济协会和技术人才等农村队伍管理制度,建立了村级队伍工作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民主议事、教育培训、财务、社会治安和环境卫生等一系列制度,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建立村务民主决策和管理机制。(王龙 伍凌锋)

                 (注:王龙系水车乡党委副书记、乡人民政府乡长)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华域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