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01日 来源:左江日报 作者:赵晓菊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久不见妹泪儿滴,久不唱歌心儿急,霜降歌圩见妹面,对歌声脆赛鸟啼”。天等县向都镇2008年霜降山歌节开幕的前一天,在向都镇工作的朋友用独特的山歌向我发出邀请。

    向都镇霜降山歌节是该镇传统的节日,历史上把霜降节气到来的3个向都圩日共9天定为山歌节,第一个到第三个圩日依次称为“头降”“中降”“尾降”。每年霜降山歌节一到,该镇大街小巷、村头屯尾、田间地头只要有人的地方都可听到山歌声,群众穿戴一新纷纷赶到向都街互相庆贺,街上各户人家敞开大门盛情款待八方来客。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听山歌、唱山歌、对山歌是劳动人民最大的精神享受,那么在改革开放30年后,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向都当地群众又如何看待这个传统节日呢?10月22日“头降”那天,笔者带着疑问前往向都镇赶了一趟“歌圩”。

山歌仍是重头戏

    在向都街心,古戏台被装扮一新,我们赶得真是时候,在古戏台下面刚停住脚,山歌节开幕仪式就开始了,戏台前面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金狮欢舞,热热闹闹的场面使天等县内外来赶“歌圩”的人们笑逐颜开。获得2007天等县首届指天椒节山歌王争霸赛“歌王”称号的陆瑞合和她的同伴唱过开台山歌之后,山歌比赛正式开始了。山歌引来了无数的山歌迷,他们有的坐在借来的凳子上,有的坐在随身携带的扁担或袋子上,更多的人是站着的,他们听得如痴如醉,听到精彩之处便爆发出阵阵喝彩声和欢笑声。那情景不亚于现代歌迷在倾听天王级歌星演唱会。进入21世纪后,以前曾经整天挂在人们嘴边的山歌渐渐变得生疏,也许因为生疏,山歌变得经典而珍贵。会听、会唱山歌的人于是十分珍惜这个惟一能听到山歌的节日,霜降节一到,无论身在哪里,无论在干啥,都会抽空赶到戏台前过把“歌瘾”。

   当天,在后台候场的歌手们也个个精神抖擞,做好一展歌喉的准备,他们大都来自四面八方,在赛歌台上,他们是对手,可是在台后,他们却是情深义重的“歌同”(歌友)。一个田东县的歌手准备吃桔子润喉的时候,随手给向都镇乐龙村的歌手黄凤荣递去一个桔子并唱道:“好故事一起讲,好果子共同尝”。黄凤荣接过桔子感激地唱道:“故事讲完记心间,果子尝后心更甜。”他们的对唱引得众“歌同”也用山歌互相逗趣,于是,本来还用语言聊天的“歌同”们改成了用山歌进行交流,热闹而有趣。

   来自民族村登仇屯,刚刚30岁出头的歌手农战,是参加本届山歌比赛最年轻的歌手,作为70年代后为数不多的山歌爱好者,他说他有责任把本地山歌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于是,他把平时收集、自编的本地土话山歌翻译成壮、汉两种文字,走到哪他就把向都山歌的曲子唱到哪,让县内外更多的人们认识向都山歌、热爱向都山歌,并让外地人从山歌了解到向都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等等。今年歌节,外出务工的农战如期而至,认真学习国家政策的他结合形势编了不少妙词,让他的歌迷们又惊喜又赞叹。

文体活动来助兴

   为了让今年的霜降山歌节过得既热闹,又有意义,除了开展山歌比赛之外,该镇还举行了篮球比赛、拔河比赛和各式各样的文艺活动,所有的赛事和活动都为爱好文体活动的男女老少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平台。身强体壮的运动爱好者当然不放过与各路精英对抗的机会,喜欢唱歌跳舞的老人孩子则认真排练,准备给远近客人送上精彩的文艺节目。丰富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外地人参与,他们有来参加比赛和活动的,有来观看赛事和演出的,有的是慕名来了解向都山歌文化的,有的还借山歌节来观赏历史景观、考察投资项目的,总之热闹之余,加深了新老朋友对这个文化古镇的了解。

文化与经济双丰收

   热闹非凡的向都霜降山歌节让精明的商家发现了难得的商机,每年这个时候众多商家总会把农产品、手工业品等种类繁多的商品摆在大街上。据向都街上一位退休老干部介绍,霜降歌节期间,商品摊位数量是平时街日摊位的10倍以上,外地客人总喜欢挑上一两件具有当地特色的商品带回家,而本地人也趁这个时候选购外地人引进的新产品。笔者亲眼看到,在竹器行,一些竹器匠根据买主的喜好,现场编制竹器,既卖给了客人满意的商品又卖出了个好价钱;在小吃行,卷筒粉、油糍、粉肠等美食让“馋嘴”的客人大饱口福;在农产品行,红薯、芋头、南瓜、三角麦等绿色食品得到城里人的青睐……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声构成了一幅繁荣有序的集镇贸易图。向都镇开展山歌节庆祝活动,不但以传统的方式扩大了向都山歌在县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还拉动了向都镇的经济发展, 实现了文化和经济双丰收。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anmu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