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4月20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骆展胜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金保乡地处阳朔县最边远的山区,那里并不盛产毛竹,但当地农民不仅将竹凉席产业做得风生水起,而且,各式各样的竹凉席产品八成远销越南等东盟国家。4月中旬,记者在金保乡新村采访,村委主任练仕连自豪地说,没有资源优势就对准市场“无中生有”,“想不到这样也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假如把阳朔的竹子都砍光,恐怕也顶不上开发区内企业一天的生产量啊!”在鹏程竹凉席厂的生产车间,厂长肖昌友介绍说,原材料全部来自湖南和周边兴安、龙胜等县(自治县),仅落户新村开发区的竹凉席加工企业就有40多家,如果算上大水田、久大等邻近村委,全乡共有150多家竹凉席厂。

  “为什么想到做这个产业?生产这么多都能卖掉吗?”面对记者的疑惑,练主任笑着解释说,第一个“吃螃蟹”者是久大村委主任李海成。1994年,老李把这项技术从福建引进村里,但当时全部是手工制作,一天最多只能做三五床。“你看,现在都像这样用机器抛光和打眼,最后一道工序穿线放在千家万户。”肖昌友又接过了话柄说,为避免乡亲们恶性竞争,乡党委引导我们成立了华泰、金鹏和金发等3个竹凉席生产销售协会;“金鹏协会管30多家竹凉席厂,各厂的产品都交给协会统一销售,协会在东兴市设有边贸办事处,3个协会去年贸易额超过8000万元!”

  “如果不是发展竹凉席,金保人也富不起来,我本人也不知道现在浪荡到了哪里!”站在记者身边的小周感慨地说,当年,他初中毕业没事做,在社会上瞎混了好几年,他眼瞅着村里老人坐在家里穿线每天也能挣几十块钱,他发誓也要靠着竹凉席找回自我。“不错的,他现在也办了个厂,每年也能挣十来万!”肖昌友笑着瞟了小周一眼。

  “你们办厂是发了财,其他村民呢?”“记者同志,就拿我村来说吧,去年人均纯收入接近5000元,其中,参与竹凉席产业的工资性收入占到了70%。”言语间,练主任领着我们来到了村民吴初弟家。吴大姐告诉记者,她家前几年在村里是最穷的,“从2000年开始,我和女儿专门以穿竹凉席为职业,反正是手上活,又是坐在家里,一天快的时候能挣上百把块,上哪儿去找啊?”吴大姐指了指自家的两层新楼房,“这都是穿席子挣的钱,我总算靠竹凉席脱贫了啊!”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