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县域科学发展促进会
  • 手机版官网

  • 县促会公众号

黄方方:广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与对策措施

IMG_7695.jpg

  9月13日上午,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黄方方在全区培育发展经济强县培训班上就广西培育发展经济强县战略与对策进行了专题讲座。

  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按照培训班课程安排,今天我就广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与对策措施这个主题,跟大家进行共同探讨和交流。我计划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与发展态势;二是全国经济强县概况与发展特点;三是“十一五”我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就与差距;四是充分认识培育经济强县在我区建设西部经济强区中的重大意义及紧迫性;五是我区加快培育发展经济强县的主要对策与措施。下面依次展开。

  一、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与发展态势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特征可概括为“五性”,即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开放性、特色性。

  1.区域性。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的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2.综合性。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是国民经济的缩影,它既包含公有经济,又包括非公有经济在内的所有经济形式;既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建筑等三大产业部门;同时又包括政府财政,税务,工商管理等职能部门,所以说它不仅有生产经营的企业和经济部门,还有经济社会的管理机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3.层次性。一方面,县域经济作为一级行政区域经济,县城经济联接城市和农村,具有承上启下,联接城乡的作用;另一方面,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基本层次,其本身具有内在的层次性。县城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中心,具有核心和导向作用,属于最高层次,乡镇经济是介于县城和农村的中间层次,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层,户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本单元。

  4.开放性。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经济,具有开放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县与县之间,县与大城市之间形成了相互辐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新形式。县域经济的外延已经突破人为划定的地域和界限,冲破自然条件,地理交通,和政治因素等影响,形成跨县域的区域经济。同时县域经济还要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5.特色性。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特色产业。

  (二)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生机勃勃的县域经济既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为重要的基础和动力源泉。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县域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具体而言,县域经济的基础地位和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县域经济是强国富民的主要源泉。据统计,我国县域面积892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领土总面积的93%;县域人口达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88%;县域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50%以上,县域GDP约占全国GDP的70%左右。

  2.县域经济是工业资源的重要基地。劳动力、土地、矿藏、森林、水源等资源大多集中于县域,没有县域资源在国家资源中的合理配置,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业和轻工业,以矿物质为原料的重工业和新兴产业,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建筑业等,更突出地依赖于县域资源的支撑。

  3. 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难题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仍有四分之三的农村人口,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占75%,农业产值仍占社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在200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占了绝大多数。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县域经济就是一个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统筹城乡发展,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是县域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

  4. 县域经济是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没有市场需求就不会产生经济发展。农村的广大地域和人口,决定了县域成为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的客观必然性;现阶段城乡差距所形成的农民相对较低的收入及消费水平,又决定了农村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开发空间;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也使得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开发。而这一广阔的市场所蕴涵的巨大的消费潜能,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扩大内需、保增长、保稳定的重要拉动力。只有千方百计加速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和购买能力,才能持续、有效地扩展这一需求市场的容量,才能更及时、更直接地拉动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

  总之,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是我国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点,是建立和谐社会的稳定器,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主体。

  (三)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重视县域经济,把县域经济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中统筹考虑,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全国各地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县域竞争越来越激烈,县域经济的竞争已呈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归纳起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五个新态势:

  1.争先赶超新态势。当前,县域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许多省(市、区)在谋划地方经济发展大计时,都将县域经济作为最重要的增长点,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统筹推进。全国百强县是我国县域经济的杰出代表,对引导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集聚效应”、“区域崛起效应”和“科学发展示范效应”。从2011年全国百强县的评比结果来看,全国百强县在空间格局上存在着“辽宁现象”和“苏北速度”,辽宁省和江苏省每年都有县域新晋全国百强,2011年又分别新增3个和2个县。在省份分布中,江苏省的百强县数量最多,占全省县市比例的58%。辽宁省培育发展强县的速度最快,10个全国百强县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高达31.96%。西部百强县在空间布局上,继续维持四川、内蒙古、陕西、新疆、云南四省区领跑西部县域经济的局面。我区的经济强县则呈下滑势头,西部百强县由2001年19个下降到6个,分别是:平果市、临桂县、武鸣县、桂平市、横县、田东县,分列第61、69、74、77、89、94位。田东县新进西部百强,第10届排名西部第92、93位的灵山县、博白县则出局。由此可见,县域经济在省与省之间、县与县之间已形成激烈竞争、争先赶超的态势。如辽宁省通过实施 “三年倍增”计划,实现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有7个县跻身全国百强,百强县数量在全国跃升至第5位。

 1/7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乡村振兴十四五公众号

广西县域经济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