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县域科学发展促进会
  • 手机版官网

  • 县促会公众号

奚洁人:掌握科学思想方法 提高县域领导科学发展能力

奚洁人.jpg

促进会顾问、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奚洁人教授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结合起来”,“真正把思想方法转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1]因此,学习研究和正确掌握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思想方法论,是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加强县域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重要任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指导我们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方法论。

   发展为要的战略思维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根本含义是强调它的主题是发展。同时这一论断的提出“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而作出的重要结论”[3],所以它包含着对于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经验和党的执政使命、执政规律的深刻的总结和认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作为关于发展问题上的战略思维,其内涵具有一定的价值次序。首先是强调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思想。其次是强调“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4],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和矛盾的战略思想;其三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的辩证思想和领导方略等重要内容,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当然,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为要”的战略思想又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针对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着眼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着眼于抓紧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5],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符合基本国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更加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总之,它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更加强调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i]这里的核心和本质是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解决发展内涵、发展方式和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是发展观的转变和发展战略的转型。因此,发展为要的战略思维,不仅包含着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新发展理念,还包括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地进行战略调整和战略更新的思想方法论。这是事业发展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要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如果已有“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6]。只有“鲁莽家不知改变,或不愿改变,只是一味盲干”。显然,这里的“计划”,从认识论意义上说,既可以是指具体的工作计划或部署,也可以上升到战略、理论和观念层面的东西。  

最后,在全球化背景下,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维还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的理念和方法。一是从实践上认真研究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其中有发达国家几百年来积累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经验和教训,有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快速崛起或遭受挫折的经验和教训,也有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亡党政息,社会转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的教训等等。二是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从理论上大胆借鉴吸收世界发展观演进中关于经济增长论、综合发展论以及可持续发展论等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理论的积极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作出新的概括。三是“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7]以及应对风险挑战,即把国际国内两个发展大局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客观形势和进行战略谋划的水平和能力。

  以人为本的价值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本质是一种价值方针,它体现在三个不同的思想层面上。第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党的执政理念层面。胡锦涛同志曾明确强调,“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8]。因此,一是要坚持人民在发展中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和积极性;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惠及全体人民。二是坚持党执政的正确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工作和政绩”[9],“坚决制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10]。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命题,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11],正是这一命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升华

第二,作为执政党的价值导向和工作方针,“以人为本”要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在政策制度与行为规范建设的价值定位和价值导向层面上。十六大以来,为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持从价值层面上加强对政策制度建设的引导,强调以人为本要从从珍爱人的生命开始,突出关注民生,发扬民主,重视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需要,直至对人的生存环境的保护。胡锦涛同志曾在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会上强调:“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12]。其中体现“以人为本”价值方针最大量的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相关的政策创新和完善,则集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包括了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以不断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为价值定位和导向。

第三,体现在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亲民惠民的领导作风、领导方法层面。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首先是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必须体现全心全意、真情实意,要切实做到“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其次是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路线、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13],要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注重运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形式,拓宽联系群众,了解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切实做到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最后是切实改进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要努力深入基层,使工作重心下移,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下功夫等。

  和谐发展的社会理想

科学发展观的和谐理念,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内涵,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乃至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兰图的一种现实主义的最新理解,从价值理念和思想方法角度看:

一是辩证的社会矛盾运动观。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总结苏联的经验教训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基础上形成的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认识成果。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著作中,深刻地论述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重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以及解决不同类型矛盾的基本方法。改革开放以来,这些理论和和学说,在实践和理论上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从理论上进一步强调,“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14]把它上升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内在动力的高度;在实践上又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要“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15]指明了新形势下解决处理社会矛盾的根本要求和方法论原则。

二是和谐发展的社会发展观。这种社会发展观,即坚持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从“大社会”角度看,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五大文明的协调建设,即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大文明建设的协调性。从“小社会”角度看,就是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从社会关系看,它包含了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社会各类组织以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关系的协调和谐;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它包括了代际和谐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

三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建设和谐世界的国际战略思想。从总体上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虽然不是一个世界强国,但始终是一个对世界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国际战略思想坚持反对世界霸权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支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同时一贯奉行和平合作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战略思想一方面为中国自己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为世界的和平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毛泽东同志关于 “三个世界”的著名理论,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江泽民同志对于世界文明多样性及“和而不同”思想的提出都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和谐世界”的理念正是在此基础上的新的理论贡献,作为一种国际战略思想,是扩大了中国对世界的思想文化的影响力,是中国软领导力的重要体现,也为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和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提供了重要思想方法和实现路径。

        统筹兼顾的辩证方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16],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曾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17]我们党强调“统筹兼顾”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人口众多和社会利益的多样化,需要“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18]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作为一个大国,地域宽广,人口、资源分布不平衡,客观上存在着区域发展的差异等状况,需要从全国大局出发统筹兼顾,努力实现均衡发展。三是发展中国家百事待兴,前进中各种问题并存,总会面临着又发展又困难的矛盾,对于这种矛盾,只有用统筹兼顾的办法,才能妥善解决。

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兼顾的思想是对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思想方法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尤其是在中国经过一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后,明显地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现象后提出的一种实现均衡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思想方法。其次,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处理国内矛盾和国际关系的“八个统筹”,是着眼于中国发展的大局和国家经济社会长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的思想工具。再次,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它不是抽象的、孤立的,是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密切联系的,具有鲜明的“以人为本”和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和定位,因为“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19]另一方面,它也是同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的,要统筹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等,要努力体现出增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有益于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统筹兼顾体现了整体性、互惠性和系统性的辩证思想和思维取向,并包含着一些新的价值理念和领导方略:一是总揽全局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整体观、大局观与高效的执行机制。这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20]统筹兼顾方法的有效运用需要政治价值观的认同和行政执行能力的统一。因为从思想观念上看,要求各级领导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同时在治国理政的运行机制上看,必须保证中央或上级机关的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二是互惠互利的辩证思维与合作方式。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市场经济的非行政性决定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兼顾方针的实施,不能单纯依靠行政命令,要尊重和利用市场经济规律,树立和倡导利益共享的价值理念和创造多种手段、措施有效整合的机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不同事物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达到相辅相成。所以,统筹兼顾,就是寻求和促进多种要素、矛盾的协调和统一,多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双赢的思想方法。三是均衡发展、综合平衡的系统方法与管理方式。系统的观念和方法是统筹兼顾方法论本质的集中体现,因为社会本身是一个发展着的有机系统,任何一个事物,尤其是复杂的事物往往是由多方面矛盾构成的。所以一方面,统筹兼顾要求我们完善工作机制,正确地“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解决和处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ii]另一方面,这种均衡或平衡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所以,这一方法应该贯穿在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反馈(正、负两方面)是系统方法的核心环节,实施统筹兼顾的方法,需要不断地吸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反馈,需要由科学的信息收集机制和良好的领导作风做保障,要发扬深入实际的优良作风和提高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因为当今时代,尽管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越来越重要,但“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iii]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



[1] 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第10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版。

[2]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31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选选编》(上)第850851页。

[3] 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0071217),《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第2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9月版。

[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十六大以来重要文选选编》(中)第274页。

[5]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第2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9月版。

[6]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80项,人民出版社19916月版。

[7]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十六大以来重要文选选编》(中)第288页。

[8]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0071217),《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第3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9月版。

[9]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选选编》(上)第729730页。

[10]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928

[11]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选选编》(上)第850页。

[12]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329

[13]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选选编》(上)第646647页。

[14]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单行本)第4页,人民出版社,200610月版。

[15]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单行本)第4页,人民出版社,200610月版。

[16] 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修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第5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9月版。

[17]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83页,人民出版社,19868月版。

[18]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单行本)第28页,人民出版社,200610月版。

[19]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第70页,中央文献出版,20089月版。

[2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7,第16页。



参考文献:

 

[i]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200710月。

[ii]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610月版。

[iii] 、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求是》杂志,2010年,第7期。

                                           (本文发表于《广西县域科学发展报告2010》)

 

乡村振兴十四五公众号

广西县域经济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