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3日 来源:巴马县行政综合执法局 作者:陈莹峰等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只所以称"壮族三月三",是因为它是广西各族人民的习惯节日,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为体现节日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特色,突出节日作为壮族自治区的民族特色,便在节日名称中冠以广西的主体洗染民族即壮族的名称。

  三月三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相传伏羲和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在我国豫东一带至今还保留这供奉伏羲、女娲的习俗,在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就会举办太昊陵庙会。三月三在我国历史也是非常久远的,最开始的时候起源于巫教活动,通过在水边祭祀、沐浴等达到驱邪、祈求繁衍的目的,而到了汉代之后,就正式成为了节日。“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跳岭头”和广西非物质遗产保护目录的“八音”齐上阵。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从2014年开始,"壮族三月三"广西全体公民放假两天。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有人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也有人说,在唐代,壮族出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刘三姐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手足相亲,合唱团结欢歌 守望相助,共建和谐家园。"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百色、河池、崇左、来宾、钦州、防城港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梧州、玉林、贺州等一些汉族地区。每年的这一天,各族群众都会欢聚一堂,开展唱山歌、芦笙踩堂、顶竹杠、抢花炮等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共叙民族深厚情谊,气氛不亚于春节。广西"壮族三月三"期间全区开展1000多项欢庆活动,有2700多万人通过各种方式欢度“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是广西打造的展现民族文化魅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凝聚发展动力的盛会。这是传承和弘扬广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点,也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壮族三月三的习俗壮族吃五色糯米饭。赶歌圩,搭歌棚。祭祖、扫墓、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汉族吃地(荠)菜煮鸡蛋,祭祀、男女相会、河畔嬉戏、插柳赏花等。民间还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及开歌会等活动。主要流行在台湾、福建等地;侗族吃黄糯米饭,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亦称“花炮节”;瑶族称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然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畲族:吃乌米饭。祭祀祖先、集会对歌。篝火会、赶舞场,火把舞、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民间竞技;黎族称之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之为“谈爱日”。

  主要活动有对歌传情,包五色糯米板,抢花炮,绣球传情,打扁担,打铜鼓,碰彩蛋等。三月三期间,青年男女云集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即兴对唱,相互盘答,歌声此起彼伏。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三月三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男女老少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象征着纯洁的爱情;打扁担,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青山着春意,人文述古今。民族团结手牵手,和谐发展心连心。“壮族三月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代的三月三歌圩,有的由官方定期连年举办。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武鸣、巴马、隆安、环江、柳江等县每年“三月三”都举行歌节或壮族三月三旅游节。武鸣县自1985年以来,每年都举行“三月三”壮族歌节,活动内容有千人竹杆阵表演及竞赛、广西第三届歌王大赛、民族体育竞技展演、广场文艺演出、旅游美食节等。上林县自2006年以来,成功举办了六届三月三“石门龙母节”。除了官办以外,更多的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开展三月三山歌会。如柳城县崖山景区,荔浦县五登村,风山县袍里乡坡心村、长洲乡百乐村八龙屯,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乡平方村,鹿寨县平山镇石豆屯等等。

  各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欢庆“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展演活动,以歌舞节目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和传统民俗文化,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春风酿暖雨初过,青满平畴绿满坡;体味广西诗词文化的美好,了解“壮族三月三”的歌圩历史,感受壮乡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田歌、采茶歌、节令歌、风俗礼仪歌、历史传说歌等,记录了八桂大地的民族风情、物产资源、传统民俗,展现广西歌海的独特魅力;线上讲解,古香古色的铜鼓、色彩斑斓的壮锦……历史悠久的壮族文化生动呈现。学知识、玩游戏、做手工、“品”美食,“绣球消消乐”“三月三脑力大挑战”“五色糯米饭大家齐制作”等不同类型的微信H5游戏,相约观众线上玩转“壮族三月三”。一江春水暖,别有壮乡情。打造“壮族三月三”线上歌圩,广西歌王的巅峰对决“云端”展现。老、中、青三代歌王同框竞艺,深情地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与热爱,唱出老百姓“好日子天天放在歌里过”的美好心情。

  民族团结促发展 携手共圆中国梦。在自治区层面的“桂风壮韵浓”“民族体育炫”“相约游广西”“e网喜乐购”“和谐在八桂”五大板块共35个大类,盛情邀请社会各界到广西共享民族盛宴;桂林山水甲天下,广西山水享誉海内外。在文旅方面,有“桂风壮韵浓”“相约游广西”的活动内容;“和谐在八桂”举办民族歌舞会、民歌民谣短视频大赛、山歌歌词征集评选活动等“桂韵民歌颂党恩”系列活动以及“红色记忆·唱支山歌给党听”短视频大赛,启动“法治三月三”活动,开展“民族法治大篷车 送法入民心”活动,举办“法治山歌DOU来唱”抖音山歌赛活动以及“永远跟党走”民族团结进步书画大赛,“两岸一家亲”民族文化体验活动等。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手足相亲,合唱团结欢歌守望相助,共建和谐家园。三月三的民俗,包括祭祖、踏青、文会和食用一系列节令食品(由祭品演变而来),这些民俗从大的来说,是增加了民族与家族的凝聚力,使人民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与家族有认同感,通过感受春天的美好而热爱与眷恋故土,特定的食物在心理学上也是认同感与归属感的重要载体。从小的方面来说,无论是祭祖、踏青、文会、美食还是其他地方性的三月三民俗,都让人对这个节日产生了期待与认可,孩子盼望玩耍与吃食,大人盼望休闲和娱乐,老人盼望团圆的天伦之乐,各取所需,也就是节日的一种意义了。对于文化的影响,那就是丰富了文化的内容,使文化不脱离日常生活,更加鲜活。

  陈敢书 陈敏堂 陈显堂陈玉堂 陈忠堂 陈学军 陈产堂 陈守堂 陈明堂 陈新堂 陈怀堂陈拔堂 陈社堂 陈瑞堂 陈军堂 陈会堂 陈义堂 陈权堂 陈玉敏 陈久堂 陈主堂 陈莹峰 陈满堂 陈启堂 陈观堂 陈法堂 陈 龙 陈庆堂 陈府堂 陈部堂 陈富堂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发布:广西县域资讯共享发布平台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