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14日 来源:北京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张砥

  “乡愁梦萦,灯火可亲”。新春佳节,团圆是永恒主题,家庭是最强“地心引力”。旅途再遥远,也难以抵挡如箭的归心。鸡蛋论筐、果菜论箱,返程路上,承载着浓浓爱意的“爸妈牌”土特产,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后备厢摄影大赛”……一个个饱蘸亲情的春节故事,承载着“家”的真谛,亦书写下当代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对建设好家庭的热忱。

  家,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有着特殊的价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举凡识书认字之人,莫不熟稔这些词,其中蕴藏的人生逻辑,影响中国两千年。从个人到国家,从正心诚意修身到治国平天下,一个不容忽略、不可越过的环节就是“家”。所谓“一室之不治,何家国天下之为”,由己而家,由家而国,家是一个人步入社会的起点和前提。孝老爱亲、相敬如宾、兄友弟恭、妯娌和谐、克勤克俭、忠厚传家,这些发轫于家庭的传统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化在中国人的血脉里。从这个意义上说,春节的意义,不仅在于亲人的团圆,更在于家国的体认。

  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很大程度就在于那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的家国体认与朴素情怀。英雄母亲邓玉芬,先后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叮嘱儿子“记住,咱们是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两弹元勋邓稼先,奔赴罗布泊前告诉妻子“以后家里的事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这一去就是28年;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未进家门,老母亲意外得知儿子事情后流泪对全家人说“三哥的事情,大家要谅解”……“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我们能够看到太多“国计已推肝胆许”的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付出。而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有深厚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家风传承打底,很多人在系上“人生第一粒扣子”时,就涵养起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忠诚执着,从而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民族复兴的洪流当中。

  “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把家庭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时代的使命,亦是你我的职责。需要看到,在奔涌向前的城镇化浪潮中,传统家庭结构发生着剧烈变化,家的概念和形态已与当年大为不同,“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成为主流,传统家族式“大家庭”愈发分散,“留守”与“流动”成为描述家庭的关键词。社会结构的变迁,深刻影响着传统伦理支撑的家庭关系,老人赡养、子女教育、婚姻稳定等问题凸显,小时代、小确幸等价值观念盛行。我们固然无需再回到“从前慢”的时代,但也不能丢失情感的涵养、文化的传承、价值的赓续。如何在新的时代场景之中,找到家庭建设的基点,让向上向善的力量在亲情中凝聚,让家国情怀扎根人们的心灵、滋润人们的精神,不仅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更关乎家庭幸福、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未来。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办公室里,几张不同年代的温馨家庭生活照,被放置在醒目的位置:他用轮椅推着年事已高的父亲,他牵着母亲的手在散步,他同夫人彭丽媛合影,他骑自行车载着年幼的女儿玩耍……孝敬父母、关爱妻儿,虽然工作繁忙,不能常陪家人左右,但他始终未忘这样的责任。重视家庭,传承家风,给现代中国注入更多温暖的价值,让真情大义像春风一样吹遍神州大地,我们的伟大事业一定会更加朝气蓬勃。

  (摘编自2月13日/《北京日报》)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