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2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陈贻泽 通讯员 黄西付 李振杰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8月22日至23日,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恭城瑶族自治县文明委主要负责人作了题为《立足瑶乡实际 建设美丽乡村》的大会发言,介绍了该县近年来从实际出发,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工作经验,备受与会代表关注。

  这个暑假,恭城观音乡水滨村的清晨总会被一阵有节律的鼓声唤醒。在家中专注打鼓的,是村里的小学生。水滨村村民杨才明说,孩子的技艺是从村民日常频繁的训练和展演中耳濡目染学来的。

  沉寂多年后,敲打皮鼓发出的声响再次成为这个山村最熟悉的声音。

  “经过一段时间的文明创建行动,村民们的文明素质有了整体提升,现在村里乡亲们不去打牌,都集中精力搞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经济了。”杨才明说。

  近年来,恭城瑶族自治县立足瑶乡实际,在悉心打造美丽乡村的同时,狠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村村“种”文化,户户抓“家风”,不但美化了环境,也净化了心灵、文明了乡风。

  传承传统民俗

  掀起“文明风”

  为了深入培育道德文明,恭城广泛开展“瑶族文化进校园”“小手拉大手、道德齐步走”“文明礼让斑马线”“三关爱”志愿服务等活动,把瑶族优秀文化、思想道德建设融入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了“文明、和睦、互助”的新风尚。

  2014年,水滨村获得了自治区文明村的荣誉称号。随着村里传统文娱氛围浓厚起来,水滨小学和莲花小学也相继开展“瑶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热心的村民给孩子们开设吹笙挞鼓舞、舞龙舞狮等业余文艺课,并组建了少年文艺队。

  水滨村复兴传承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正在向外扩散。近几年,邻近的狮塘、蕉山等几个村子也开始组建起文艺活动队。

  该县还把传承、培育好家风家训与“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红岩、北洞源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全县有6户被评为市级“十星级文明户”、66户被评为县级“十星级文明户”;深入开展道德模范、美德少年、身边好人以及“弘扬家风家训推进乡土化建设”“发展效益农业争做新型农民”等评选表彰活动,积极培育新乡贤,涌现出一批全国劳模等。

  保护特色村寨

  催旺“文明花”

  走进莲花镇矮寨村,只见一栋栋房屋屋顶上雪白的凤扳爪分外清晰。矮寨所在的萍江流域古称“九甲”,瑶、壮、汉等多民族在此交融,其中又以瑶族居多。村民们建房严格沿袭当地房屋建筑特色——“人字坡屋面,红墙白线条,屋顶凤扳爪”,采用本土材料、本土工艺,使乡土建筑工艺得到活态传承。

  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思路,恭城传承“坡屋顶、小青瓦、白粉墙、吊脚楼、木格窗”等瑶族元素,全域规划建设美丽乡村,高标准完成7个集镇和500个村屯规划,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我们把乡土特色建设示范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依托山水环境,因地制宜推进环境改造,既留住了乡愁,又提升了旧房的居用功能,探索出一条低投入、高效率改善人居环境的新路子。”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委负责人说。

  该县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最高标准,以“五改十化”推动新农村建设。全县沼气入户率达89.7%、森林覆盖率达81.14%、农村道路硬化率达98.3%,农村群众全部喝上了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建成一批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农村垃圾与污水处理“两个全覆盖”。

  随着当地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很多村民搞起了农家休闲旅游。红岩村村民朱天佑是村里的青年致富带头人,经营着一家农家旅馆。“现在每年家里有20多万元收入,比以前每年单纯种植月柿的4万元收入翻了好几倍。”朱天佑说,村里像他这样的农民还有很多。

  打响瑶族品牌

  描绘“文明卷”

  如果你没到过恭城,可别小看这里,该县可是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保存着迄今广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式明代建筑——盘王阁。

  盘王阁作为恭城瑶族村民祭祀祖先和举行盘王节节日庆典活动场所,充分展示该县瑶族文化底蕴。历经岁月洗礼,盘王阁现在已经重新修缮,气势恢宏。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恭城立足农村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该县着力建设一批民族文化阵地,先后规划修建盘王阁、瑶族博物馆、民族体育馆等一批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建有9个乡镇文化站、乡村学校少年宫和117个农家书屋,建成37个村级公共文化活动中心、111个篮球场。

  不仅如此,该县还不断挖掘瑶族文化内涵,创作出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如编排具有地域特色的彩调剧《一品油茶七品官》和大型民族歌舞诗《“瑶山意境”文·武·茶》等;利用一批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羊角舞、吹笙挞鼓舞等非遗项目传习基地;借势“花炮节”“盘王节”等民俗节庆,打造瑶族传统节日文化品牌。如今,当地还组建各级瑶族文化艺术表演队120多支,举办民乐、民画等瑶族文化传承培训班,为培育瑶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队伍“强筋壮骨”。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