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7月19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杨乐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南宁市农机化管理中心创新工作见成效

    创新的一小步,是发展的一大步。

    南宁市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开展“创新年”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解决“重要农时、关键环节、支柱农业”机械化生产为重点,创新工作思路,开发推广“节本增效、助农增收”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拓宽了农机作业服务新领域,提高了农机化水平。农机化的推广和迅速发展,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2004年以来,我市农业机械化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到去年,我市拥有各类拖拉机超过10万台,农副产品初加工、抗旱排涝、农业生产运输、水稻脱粒等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农机作业总值达20亿元。

节水微喷技术提高甘蔗产量

    2004年,武鸣县宁武镇的农民梁耀胜在农机中心的指导下,放弃以往传统的流灌方式,在甘蔗地和香蕉林里安装高效的节水微喷网。自从使用了高效节水微喷技术进行灌溉,不仅节省了用水量和人工,最让梁耀胜高兴的是产量比以往大大提高了,效益也提高了40%—50%。

    采访当天,记者来到梁耀胜的甘蔗地,看到一条条整齐的水管在甘蔗地里延伸,水阀一开,水流从经过科学设计的管口喷出,如同细雨般洒落,均衡地滋润着这片甘蔗地。穿着皮鞋从地里回来的梁耀胜对记者说,以前使用传统流灌的方式灌溉不仅耗费人工,还十分浪费水资源,往往是田头这边已经泡满了水,田尾还没开始滋润,农作物得不到均衡灌溉,产量自然不理想。如今,每亩地投入100多元安装高效节水微喷网,只要打开水阀就能进行灌溉,可以穿着皮鞋下地,而且产量远远高于使用传统灌溉,效益十分明显。梁耀胜掰着指头算了一下后告诉记者,以前甘蔗亩产量最多是4吨到5吨,现在亩产量可以达到10吨。

    武鸣县农机中心主任黄国明告诉记者,在武鸣县,有3万亩左右甘蔗和香蕉都使用了微喷技术,这些技术使农民尝到了甜头,有条件的农民开始逐步使用微喷技术。

    据了解,微喷是近年来新开发的一项节水灌溉技术,适合于甘蔗、玉米、花生、蔬菜、花卉等多种旱作植物供水管理,具有用水量少、投资小、安装简易、维护操作简便等特点,易被农民接受。最近几年,我市的农机推广部门在武鸣县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实施微喷技术的作物比没有实施微喷技术的作物增产超过65%以上,投资回报率很高,可实现当年投资当年收回成本并有盈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捷径。市农机中心负责人表示,在有水源的地方,或者可打井的地方,应大力推广使用节水微喷技术,使有限的水资源减少无效流失浪费,发挥更大作用,获取更高回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

普及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千百年来我国农民进行农田作业的真实写照。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是改变农民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使稻农早日告别“三弯腰”并从田间站起来的一次革命,是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使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新技术新措施。

    市农机中心通过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扶持鼓励农民购买插秧机。按照自治区农机中心的部署采取累加补贴的方式,凡是购买插秧机者即可享受到80%的政府购机补贴,以解决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问题,千方百计提高水稻插秧机装备总量。今年春耕期间,全市购买插秧机50台,举办机插秧技术培训29期,培训人数850人,召开机插秧现场会29次,观摩群众8350人,完成机插秧示范面积1716亩。

    据悉,使用插秧机插秧有利于通风透气、吸收光照、减少病虫害。能够节省秧田,节本省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有效缓解农忙季节用工集中的矛盾,实现稳产、高产,并能提高肥、水、药的使用效果,节水、省肥、少用农药效果突出,生态效益明显,插秧规格及亩插基本苗数能够得到保障,增产效果明显。

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新机具新技术

    “轰隆隆”随着机器的作业,农民手中的木薯秸秆变得粉碎,撒回地里成为了最好的有机肥料。当天,武鸣县太平镇的农民正向记者展示这个节本增效,具有培肥地力、疏松土壤、增强作物根系发达作用的新机具新技术。

    在木薯之乡武鸣县太平镇,全镇种植木薯面积68000多亩,而每年产生的大量木薯秸秆却是让农户最头疼的事,一来没有经济价值,二来不能当柴火,只能将大量的木薯秸秆堆放在路边,不仅占道对路两旁的交通造成影响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两年前,农机中心开始在武鸣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新机具和新技术,太平镇庆乐村的农民黄绍华率先买了一台粉碎机,将自家地里的木薯秸秆粉碎还田,当年就看到了实惠,年底测试结果表明每亩增产5.72%。尝到甜头的他在村里大做“广告”。在农机中心的帮助下,现在庆乐村已经拥有秸秆粉碎机421台,将近一半的村民家有秸秆粉碎机。

    秸秆是农作物的重要副产品,同时也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源,可用作肥料、饲料、生活燃料以及造纸、制炭、建材、编织生产的原料等等(简称四料),用途广泛。市农机中心除了推广木薯秸秆粉碎还田新机具新技术,还有稻秆粉碎还田和蔗叶粉碎还田等。2006年全市推广秸秆粉碎还田面积15万亩,其中稻秆粉碎还田11万亩,木薯杆粉碎还田3.5万亩,蔗叶粉碎还田0.5万亩,增产稻谷402万公斤,增产木薯1.75万吨,增产甘蔗0.5万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广泛认同,主动参与推广试验。微小的投入,可观的效益,使秸秆粉碎还田新机具新技术迅速得到农民的认可,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创新为新农村建设插上翅膀

    创新是做好我市农机化工作的灵魂,创新是推动我市农机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促进我市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群众满意就是标准,农机工作的每个岗位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老百姓的利益如何体现?就需要我们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他们排忧解难。”市农机化管理中心主任李天绍告诉记者,今年我市计划完成甘蔗微喷技术5万亩,机插秧10万亩,秸秆粉碎还田50万亩。下一步,将推进我市农机服务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促进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用2至3年时间使我市农机化综合水平达40%左右,农机化发展进入中级阶段,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村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