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7月25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李绿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江南区党委、政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将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口,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形成了农民主动参与、单位积极帮扶、部门合力引导的大好局面,试点工作涉及吴圩、苏圩、延安3个镇的34个行政村的经济和村容村貌都有了极大的改观。

    以基础产业推进农民增收。江南区在继续巩固发展糖料蔗、西瓜、木薯、蔬菜、林果、养殖六大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在试点镇重点突破糖料蔗、西瓜、蔬菜三大产业的科技创新,分别建立了无公害西瓜标准化种植、甘蔗良种繁育、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实施了西瓜套种木薯高产高效种植示范推广、糖料蔗高产栽培示范等9个科技项目,并有所侧重地调整了农业产业布局,使基础产业的优势持续厚重,农民收入不断跃升。2006年,江南区开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47元,比上年增长了7.54%。

    以创新思路推进基础建设。江南区注重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探索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六大模式”:一是“村田联动模式”,如坛白村那助坡,将新村和农田按高标准统一规划、建设;二是“村委带动模式”,如平垌村通村道路,以村“两委”为核心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三是“能人带动模式”,如么表坡新村,由该村能人齐旺食品厂厂长雷金城领头,组织村民展开项目运作;四是“社会力量认建模式”,如延安镇的基础设施就争取到了南宁市科技局等帮扶单位资助建设金额50多万元;五是“农产品出售提留集资模式”,如苏圩镇那海村通村道路,由本村村季从农民出售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中按比例提留集资款,用于道路建设;六是“企业带动模式”,如康宁村河洲坡农业旅游小康示范村,由已引进的企业来负责项目的开发运营。同时,江南区今年还改变了政府投入的方法,全面推行“以奖代补”,以镇、村、屯为项目业主,鼓励农民投资投劳,在补助标准上拉开档次,先完成先奖励。这样多管齐下,农民项目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过去是“等建设”,现在则变为“竞建”和“抢建”。特别是通村通屯道路,今年4月至6月,报建开工的就达114条,总长达247公里。至今年底,各试点镇有望基本实现“屯屯通”。

    以典型示范推进村容变化。江南区目前倾力打造的4个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屯已初显成效。一是吴圩镇坛白村那助坡,该坡结合5000亩土地整治项目,统一规划展开新村建设,至今已完成总体规划和首批7幢农民新居主体工程,土地整治总面积5160亩,完成了环村水泥道路建设等,总投资达973万元。二是延安镇那齐村么表坡,该坡以休闲科普小广场、文化技术学校、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等“五个一”为主要内容展开建设,目前已完成村通环村道路、改厨、改厕、改圈、鱼塘改造、酸菜厂技改等大部分工作。三是苏圩镇那海村那海坡,该坡在16公里长的村级道路沿线大力开发优质高效农作物,2006年秋冬实施了4000亩秋辣椒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当年产值达到960万元,人均增收2000多元。四是吴圩镇康宁村河洲坡,全面引进企业实施开发,力促农业观光旅游小康示范村建设。这4个典型示范村已成为江南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每天都有不少农民前往参观学习。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