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6月1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 李 萍 吴家跃 徐有秀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4月12日,钟山县回龙镇大围村身残农民董家明夫妇喜滋滋地从县民政干部手中领取了每季18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我们一家4口,自去年7月开始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后,再也不用发愁生活没着落了。政府真好!”在收拾得整洁的家,董家明夫妇说起生活低保金,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像董家明夫妇一样,贺州市的9万多名农村和城镇居民困难户,享受了低保,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长效机制固民生

  2002年11月,贺州撤地设市。建市之初,受历史、自然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贺州经济基础薄弱,社会矛盾突出,尤其是贫困户、灾民、下岗人员、五保人员、农民工和农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困境令人揪心。

  “弱势群体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社会秩序就难以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对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主动关心解决,不要等到群众发出无奈的呼声时才去办,也不要等到财政充裕的时候才去办,而要在群众需要时就去办,在办的过程中凝聚力量,凝聚人心,促进发展。”当时,新上任不久的市委书记李达球如是说。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执政理念,2003年起,贺州市委、市政府从建立健全关注弱势群体长效机制着眼,从当前办得到的事情入手,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有重点分步骤地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推进五保村建设、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社会稳定等六项“民心工程”。近年来,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实施了为复退军人排忧解难、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等工程。

  为使“民心工程”不落空,该市调整政绩考评体系,将“民心工程”列为约束性指标,进一步建立健全导向机制和运行机制,从制度、机制上推动“民心工程”的实施,形成了市县(区)均实行“民心工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级各部门建立有效互动责任机制,不见成效不脱钩;各级政府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将工程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等格局。

  建立健全加强信访、调解工作长效机制,让群众有地方、有途径反映利益诉求,能够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从来信来访中了解社情民意,解决民生问题,是贺州市委、市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个重要举措。

  ——每月20日,贺州市委常委和副市长等市领导都轮流参加“领导干部接待日”,面对面聆听来访者的心声,热情受理来访者反映的各类问题,能当场办理的当场办理,不能当场办理的,则转办、会办,限期解决问题,答复群众。

  ——开通市长公开专线电话。市长公开专线电话以及各县(区)相应开通的县(区)长公开专线电话,已成为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连心桥”。

  ——市委组织人力对2001年以来群众重复上访和上访老户问题进行清理排查,并把排查出的案件列入专项治理。每个案件都明确有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包案领导,规定了办结时限。

  自2003年以来,贺州市坚持民情调查,开通市长热线电话、市长电子信箱,实行领导接待日制度,市委书记亲自处理群众来信,以及下基层走访等制度,拓宽了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及时地把矛盾解决在源头、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仅今年头5个月,市、县(区)党政领导共阅批信访件1049件,接待来访915人次,已处理解决信访问题100件,有效地制止了一大批矛盾纠纷的激化和升级。

  各方携手齐共建

  在采访中,一份材料令记者惊喜不已: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的建设,除了政府财政支持外,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折款4100多万元,参与人数近10万人。

  这样庞大、持续多年的工程,能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形成“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强大合力,实在不易!

  镜头一:在721个五保村建设中,涉及到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金紧缺时,社会各界广大干部群众踊跃捐款捐物,投工投料,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占总投入的50.5%。钟山县回龙镇上泉五保村建设用地涉及14户农民的近3亩土地,他们二话不说,主动无偿让出;昭平县富裕乡裕益五保村开工建设时,该村60多户村民无偿捐献100多根价值近万元的上等杉木。全市280多个单位和近10万名干部捐赠款350多万元。

  镜头二:“告别危房感谢政府恩赐,喜迁新居承蒙亲朋相帮”,这副对联不仅表达了乔迁新居的残疾人杨加荣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全市告别危房的145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心声。为让农村贫困残疾人告别危房,八步区开展了“千名共产党员对口帮扶百名农村贫困残疾人活动”。共有81个单位、97个党支部和1061名党员参与帮扶,落实危房改造资金21万元。富川瑶族自治县莲山镇下坝山村73岁的杨求莲一家4口都是弱智。村党支部主动承担起为杨家建房的任务,一些村干部甚至以自己的名义,帮助她赊购建筑材料。房子破土动工的那一天,20多名党员前来帮工,仅一个星期,杨求莲的房子就竣工了。在各方的努力下,该市成为广西第一个总体基本解决贫困残疾人无房住、住危房的地级市。

  镜头三:为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该市县(区)各单位采取扩大公益性岗位覆盖范围、提高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组织专场招聘会等办法,对就业困难群体实行再就业援助。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订单式”免费技术培训;对“4050”人员,实行“一帮一”、“结对子”等再就业重点援助。

  镜头四:每逢圩日,八步区桂岭镇以村干、村民小组长为主体的各村综治信息员和禁毒联络员都会在赶集之前到镇综治办坐一坐,聊一聊各村有哪些什么矛盾纠纷和隐患。综治办再根据“信息”前去调处化解,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目前,全市766个村(社区)全部建立健全了治保会、调委会,实现了村民(居民)的治安自己管,自己的纠纷自己化解。全市100%的社区、村、单位都参与了“平安贺州”创建活动。

  “和谐”聚力出活力

  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各方携手齐共建,确保了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随着五保村拔地而起,全市1.5万名农村五保老人不仅实现了“居有其屋,食有其源,乐有其所”,还实现了五保供养、人性化管理上的新突破,做到生活费、医疗费、帮扶供养“三落实”,靠临时救助的老年人从此有了长效保障机制。

  通过强化再就业服务手段,2003年至2006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5万多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8万人,基本消灭了“零就业”家庭。全市登记失业率为3.49%,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工程4000 多个项目的实施,缓解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行路难、上学难、用电难、求医难、发展生产难等问题。

  318名较困难的复退军人,符合低保的全部列入低保;4408名特困复退军人实行特困救济;住房困难且符合五保条件的老复退军人纳入五保村计划安排。

  ……

  改革开放成果的共享,理顺了情绪,化解了矛盾,凝聚了民心。据自治区综治办、信访办统计,2006年贺州市群体性事件和群体性上访发生数,是全区最少的地级市。

  “和谐”成就伟业。2003年实施构建和谐社会措施以来,当年财政首次扭转连续5年滑坡的现象,4年以平均17.7%的速度增长,招商引资呈200%增长速度,各项经济指标均创“九五”以来的最高水平。2006年,全市新签订投资合作项目680个,项目投资总额154.63亿元,增长154.63%,其中境外项目资金增长24.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增长27.8%。今年头5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7.4亿元。财政收入增长17.9%,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