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9 16:54:47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通江达海日,向海而兴时。8月28日,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正式开工建设。平陆运河始于广西南宁横州市西津水库平塘江口,经钦州灵山县陆屋镇汇入钦江干流,全长约135公里。广西与西部地区陆上交通较为完善,而海上交通也随着平陆运河开工建设,将实现江海相通,西南、西北地区通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会更加便捷。平陆运河项目,对于广西乃至西部地区都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工程。对广西来说,内河运输与海洋运输相互连接时代即将开启,内陆首府城市南宁市将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向海发展的重要门户和滨海城市。

  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通常需要培育一个辐射范围广、经济规模大、引领作用强的经济增长极。南宁市作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具有经济增长极潜能,应大幅提升其经济体量和发展质量。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势必带来衍生需求,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大。从近年南宁市发展状况来看,总体经济规模在不断增长,人口净流入不断增加。根据2021年统计数据,南宁市常住人口达883万,超出户籍人口82万多,表明南宁市城市吸引力有所增强。但从产业结构看,2021年南宁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高达64.7%,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仅为23.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较高的多数集中在传统工业中,具有高附加值产品尚未形成较大规模。平陆运河建成通航后,将带来江海联运的巨大优势,南宁市破局向海经济正当时。

  广西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沿海的省份,但一直没有江河通航入海。南宁市作为广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中心,距离海洋还有100多公里,内河运输连接海洋运输最便捷通道的最后关节尚未打通,这也是南宁市经济规模难以更大规模扩张的原因之一。平陆运河连通西江航运干线与北部湾国际枢纽海港,而西部陆海新通道三条主通道,均以南宁市为关键节点并经北部湾港出海。南宁市本身就是内河运输城市,一旦与海上交通相连,将改变原有的区位特点,引发向海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平陆运河建成通航后,将改变广西临海但没有江河通航入海的现状,打通南宁市与沿海地区的江海通道,实际上将南宁市由一个内陆城市推向滨海城市的行列。通过发挥江海联运优势,南宁市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强优企业、优秀人才加速集聚,以南宁市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极有望形成,并与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市相连,形成具有经济辐射功能的城市群,向海经济将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运输成本低、运输规模大是内河运输、海洋运输的重要特点。江海联运是向海发展的突出优势。我国历史上,广州就是靠内河运输与海洋运输联动发展起来的港口城市,也是我国最大的国际开放城市之一。班固的《汉书》曾记载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是广西合浦、广东番禺(现广州)港。而合浦作为汉代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要比番禺还要早,但为什么广州能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国际都市之一,而合浦港却衰落下去了呢?虽然很多历史学家、专家学者都做过深入分析,但其中一个原因是常常被忽略的。番禺港最重要的区位优势是其正处在西江、北江以及东江三江交汇地,江海联运十分便利。当时由于历史条件所限,陆上运输主要靠马车,其载量较少,无法与帆船相比。根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我国内河航运帆船单船载重量已达几十吨,最大战船可容纳3000名士兵。在这样的优势背景下,番禺自然成为岭南最大的贸易城市。而今天,作为平陆运河经济带龙头城市,南宁市同样迎来历史性重大机遇。

  抢抓平陆运河建设机遇,南宁市必须加快向海通道建设,积极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枢纽。要以平陆运河为纽带,统筹南宁、钦州公铁水、口岸等要素资源,优化区域货运铁路、疏港通道、港口岸线、口岸及联运设施,创新公铁江海联运机制,构建南宁-钦州组合港,推动产业向通道集聚发展。丰富提升南宁港功能,推动南宁港主动融入平陆运河经济带建设和区域经济向海发展,将南宁港打造成为具有保税物流、国际中转分拨、全球采购、港口服务、物流信息平台及商品展销等功能的高端港航服务中心。

  抢抓平陆运河建设机遇,南宁市必须推动向海产业升级,积极打造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链重要集聚区。位于平塘江口上游的东部产业新城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完善的交通网络和良好的产业支撑。要高标准建设南宁东部产业新城,发挥链接西江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区的地缘优势,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体系,加快构建“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东盟”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电子信息、新材料、传统优势产业等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链纵向延展并沿运河水系沿线布局。

  抢抓平陆运河建设机遇,南宁市必须强化向海科技创新,积极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聚焦平陆运河经济带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提升,攻克一批对向海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促进向海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引导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建立协同发展共建共享机制,建设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创新平台,形成若干集研究开发、技术支持与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

【作者系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处处长、一级调研员,自治区党委讲师团特聘教授(专家),当代广西杂志社特聘理论专家,副研究员、高级经济师】

编辑:admins  作者:李世泽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