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0 09:26:08 生态广西微信公众号

申报主体上强调非镇非区;建设过程中强调轻挂牌、重创建;创建主体上强调企业为主力军。2018年,在国家级特色小镇等特色小镇申报建设中将呈现出的上述三大变化。

第一大变化:不是建制镇

或将可申报国家级特色小镇

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四部委2017年12月出台的《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特色小镇是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各地区可结合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产城融合,循序渐进发展“市郊镇”“市中镇”“园中镇”“镇中镇”等不同类型特色小镇。

可以预见,未来的特色小镇建设主体上将更加灵活。不再受建制镇的限制,几平方公里,只要做到“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产城融合,就能申报建设特色小镇,“螺蛳壳里也能做道场”。

和浙江特色小镇的创建经验不同,住建部目前对已公布的2016年、2017年两批403个全国特色小城镇中均是要求以建制镇(原则上为建制镇,县城关镇除外,优先选择全国重点镇)为单位进行申报认定特色小镇。某种程度上,大大限定了国家级特色小镇的申报建设主体。

2018年之后,四部委《意见》中对非镇非区的宽泛要求,将使得更多申报主体能够突破过去的限制,参与到国家特色小镇的申报创建中。

第二大变化:将打破一次性授牌

实行动态监测、有上有下

自2016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2020年前培育1000个左右全国特色小城镇(五年内按年度逐年认定)以来,全国各省市、各部委纷纷启动特色小镇建设。除了各省级特色小镇,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等纷纷提出了农业互联网小镇、运动休闲小镇的各类特色小镇建设。

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只重视前期“挂牌”,不重视后期建设,一窝蜂争抢指标、名额,挂牌了事的不良风向。

此前,在特色小镇建设走在前列的浙江省已经提出省级特色小镇建设将一年一大考,健全优胜劣汰机制。

浙江省省长袁家军表示,今后要把建设实际作为唯一标准,该降格的要降格,该警告的要警告,该淘汰的要淘汰。实施“创建制”,重谋划、轻申报,重实效、轻牌子,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宽进严定、动态管理。

2017年下半年,浙江省已经对2016年度浙江省级创建、培育的一批特色小镇中不合格、不达标的,进行了警告、降格,甚至淘汰。

未来,无论是国家级特色小镇,还是各省、各部委特色小镇,将实行创建达标制度。尤其国家级特色小镇将统一实行宽进严定、动态淘汰的创建达标制度,取消一次性命名制,避免各地区只管前期申报,不管后期发展。

四部委《意见》指出,对于已公布的两批403个全国特色小城镇、96个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将开展定期测评和优胜劣汰。

这也就意味着,国家级特色小镇在未来的申报评定上,将有“回头看”的动态监测,有上有下,能上能下。真正做到督促、督导特色小镇重视内涵发展,而不是一窝蜂抢“牌子”。  

第三大变化:重视企业家

和企业的主体参与、主力军作用

依托央企和中国企业联合会近50万企业会员及中国企业500强等资源,“全国招商联合委员会” 与“和平玫瑰特色小镇产业联合体”为特色小镇建设搭建了专业平台,助推了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2017年底四部委出台的《意见》中,再次强调了各地区要以企业为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主力军,引导企业有效投资,激发企业家创造力。鼓励大中型企业独立或牵头打造特色小镇。各地区要注重引入央企、国企和大中型民企等作为特色小镇主要投资运营商。

在此背景下,2018年,国家级特色小镇的申报创建也会更加对企业和企业家“抛出橄榄枝”,同时,也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特色小镇这一大潮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如何才能入选国家特色小镇? 申报的宏观思路中要注意什么?特色小镇的评选标准是什么?哪些是申报要点指标? 有何发展雷区?《国家特色小镇申报审批标准解读》这一板块,将以国家特色小镇申报审批打分表为依据进行详细解读。

特色小镇认定标准2大特点

1、以评“特色”为主,评“优秀”为辅

以往的小城镇系列评选以“评优秀”为主,例如全国重点镇,标准制定的基本思路是依据其优秀水平设定不同的评分等级。而特色本身是一个多样化的名词,不同的镇有自身不同的特色,如何用一个标准体系评判不同镇的不同特色是本次标准制定的难点。本次标准制定,是在“优秀”的基础之上,挖掘其“特色”因素。因此,本次标准制定将评价指标分为“特色性指标”和“一般性指标”。指标反映小城镇的特色,给予较高的权重;一般性指标反映小城镇基本水平,给予较低的权重。做到以评“特色”为主,评“优秀”为辅。

2、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

 小城镇的特色可简单概括为产业特色、风貌特色、文化特色、体制活力等,这些特色选项的呈现以定性描述居多。但是,完全的定性描述会导致标准评判的弹性过大,降低标准的科学与严谨性。因而,本次标准的制定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

5大核心指标要点解读

1、产业发展(25分)——产业:特色发展源动力

1大雷区:

避免概念盲目叠加,定位不清,做浮做杂。

o   存在问题:

许多小镇在选择发展特色的道路上摇摆不定或以多为优,缺乏对产业的做深做精的聚焦意识,把“互联网电商”、“文化旅游”、“科普教育”等概念盲目拼凑叠加。

o   政策导向:

2017年8月份住建部公布了认定后的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公布信息,同时新增《专家组对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的评审意见》这项重要内容。其中“聚焦特色产业--产业链延伸”这组词共计提及120次,提及次数位列第二,较为典型的评语包括“聚焦特色产业门类,避免过大过全”等。

2017年12月,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也称不能把特色小镇当成筐、什么都往里装,不能盲目把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基地、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以及行政建制镇戴上特色小镇“帽子”。

o   规避建议:

产业作为特色小镇开发的核心,应注意特色产业的选择、导入与培育,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业态,在聚集特色产业的前提下,再进行在产业链上延伸,从而起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作用。

5大发展建议(对应考量指标的针对性建议)

o   产业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

发展建议:主导产业定位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有独特性,有发展特色,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注重产镇容和,避免跟风,避免模式化:为了避免特色小镇统一模式化,在第二次特色小镇评选中专家评审意见共计54次提及“产镇融合”概念,明确指出“落实‘产镇融合’的发展策略,培育专业的小城镇运营主体”的评审意见,为突出地方特色及小镇多元化提出了先决条件。

o   现有产业是否是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新培育的战略新兴产业;

发展建议: 产业发展应注重采用新技术手段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及有选择性、有结合性地进行新兴产业战略培育。

o   产业是否有较强的知名度影响力及是否有规模优势(定量指标)

发展建议:应注重培育产业优势,拓宽产品通路,打造特色品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提高资产利润率,提高装备水平有优势,注重研发投入。

o   特色产业是否具有产业带动作用;

发展建议:产业带动作用分农村劳动力带动、农业带动、农民收入带动等三个方面,分别用农村就业人口占本镇就业总人口比例、城乡居民收入比等定量数据表征。因而,要注重对以产扶农,以产支农,创造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产业增长势头带动传统农业经济社会发展。

o   是否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创新环境;

发展建议:产业发展创新环境采用产业投资环境与产业吸引高端人才能力两个指标表示,具体指标分别用产业投资额增速和龙头企业大专以上学历就业人数增速两个定量指标来表征。因而,发展优良的产业环境,不仅需要政府层面,有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吸引资本,吸引人才,更需要市场层面,企业注重有序投资,保障投资规模,质量,人才引进。

2、美丽宜居(25分)——环境:可持续发展载体

2大雷区:工业化污染,挖山填湖

o   存在问题:

小镇地处市郊或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在我国农村环境存在普遍“脏乱差”的大背景下,此外,一方面,部分小镇因居民建筑、工业、小镇开发等原因产生了大量的垃圾散落与污染等使得环境问题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为了盲目发展旅游、地产及其他相关产业,大拆大建,挖山填湖等盲目开发问题依然存在。这两类只注经济效益而忽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了部分小镇的通病。其中以部分内蒙,辽宁为代表的东北地区以及华南地区最为明显。其主要原因有,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相对落后,重工业产业集群较为集中,因此环境、生态问题较为严峻。而华南部分地区过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高速发展,也使得其特色小镇环境治理的问题尤为严重。

o   政策导向:

2017年8月份住建部新增《专家组对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的评审意见》中“整治环境--生态保护”这组词在总计906个评审意见标签中共被提及146次,提及次数位列第一。整治环境建议由于较为典型评语有“整治镇区、村庄环境,提升整体风貌”、“加强镇域村庄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对可能牺牲环境而谋取经济效益的行为专家组均亮起了红灯,较为典型的案例有“审慎引入工业项目”,“严禁挖山填湖、破坏水系”等。

此外,“延续当地特色风貌,保持和彰显小镇特色”被反复提及。以北京市入选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的怀柔区雁栖镇、大兴区魏善庄镇、顺义区龙湾屯镇、延庆区康庄镇为例,针对这4个特色小镇今后的发展,在“专家组对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的评审意见”中,均强调“要加强镇区的特色风貌塑造;要提升规划编制质量”。在对陕西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的评审意见中指出:要“发挥小镇已有的名人效应,拓展文旅产业资源和产品,营造留得住人的旅游氛围”。但同时,对于“规划建设的希腊风情酒店与当地传统风貌差异大,应及时做出调整,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

o   规避要求:

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是对小城镇风貌与建设特色的基本要求,生态保护和风貌延续的目光应更为长远,开发小镇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做好生态平衡,在规划、建造、改造时更要注意区域独有特色风貌的维持与修复,避免盲目跟风。

6大发展建议(对应考量指标的针对性建议)

o   城镇风貌和谐统一,能有效彰显小镇特色文化内涵,要突出地域、民族、时代的特征,注重地域材质、符号的应用。

o   镇区新建建筑体量适宜,形式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能较好的表现本地区的建筑文化特色。

o   镇区沿街建筑修建或改造时,要注重其体量、色彩、材质、符号、细部协调统一。

o   特色小镇周边美丽乡村建设要保留乡土特色和田园风光。

o   注重自然山水,避免人工打造;景观多用自然,不要套用城市。

o   风格要符合区域特色,避免欧式,尊重地域文化,找到文化自信。

3、文化传承(10分)——文化:软性发展聚合力

3大重视方向:文化认同、产业积淀、文旅IP

o   重视提升文化认同:

特色的传统文化关乎小镇文化积淀的存续与发扬。要注重保护历史、传统文化,提升完善小镇精神,形成小镇的文化认同。

o   重视产业链历史积淀:

分析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中可以看出,一些入选小镇都有一定特色产业和产业链的历史基础。比如河北衡水市枣强县大营镇皮革产业、河北保定市曲阳县羊平镇石雕雕刻产业、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镇的老字号鸿茅药酒产业及通辽市开鲁县东风镇红干椒产业、烟台市招远市玲珑镇的黄金产业等,湖北潜江市熊口镇小龙虾产业、、辽宁本溪市桓仁县二棚甸子镇野山参产业、陕西商洛市镇安县云盖寺镇红豆杉产业(被专家在评审意见中建议考虑打造“红豆杉小镇”的品牌)。

o   重视提炼文旅IP:

对照国外特色小镇的发展,提炼本地小镇独有的人文、文旅IP,在发展特色小镇竞争的过程中的有着极强重要性。这一点在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中也得到极大体现和印证,有着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红色文化、历史名人的小镇均轻松入选。例如:

类别

案例

红色文化

山东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沂蒙革命老区)

贵州黔南州瓮安县猴场镇(长征猴场会议会址)

甘肃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民族特色

吉林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

湖北恩施州利川市谋道镇(土家族文化)

青海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土族文化)

旅游品牌资源

辽宁盘锦市盘山县胡家镇(红海滩“稻蟹小镇”)

吉林延边州安图县二道白河镇(长白山旅游)

黑河市五大连池市五大连池镇

衢州市江山市廿八都镇(三省通衢,历史悠久)

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北庭镇(唐代西域北庭都护府历史遗迹所在地)

山西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王家大院)

历史文化

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

山东聊城市东阿县陈集镇(东阿阿胶)

河南汝州市蟒川镇(汝瓷)

河南洛阳市孟津县朝阳镇(唐三彩)

历史名人

南平市武夷山市五夫镇(朱熹故里)

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孔子诞生地)

长垣县恼里镇(孔子文化,孔子周游列国曾在此讲习礼仪)

宜昌市兴山县昭君镇(王昭君家乡)

汉中市勉县武侯镇

广西河池市宜州市刘三姐镇

 

4大细节建议(对应考量指标的针对性建议)

考量指标:

标准从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两个维度考察小镇的文化传承情况。由于不是所有的小城镇都有很强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将加强对缺乏历史文化积淀的小镇在文化传播维度的审查。

o   传承独特的民俗活动、特色餐饮、民间技艺、民间戏曲等传统文化类型。

o   保护好文保单位、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挂牌等物质文化遗存。

o   政府支持传承人及非遗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

o   文化传播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质,宣传途径多样。

4、服务便捷(20分)——设施:稳健发展支撑力

考量指标:

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是特色小镇的基本要求。小城镇设施服务的标准较为成熟,依据以往经验,标准从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三大方面考核小镇的设施服务便捷性。同时,注重对现代服务设施的评审,包括WIFI覆盖,高等级商业设施设置等指标。

9大考核关键细节:

o   镇区对外交通路面等级在二级以上,且情况良好。

o   道路设施及绿化配置完善。

o   公用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给水管网全覆盖,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o   镇区污水管网全覆盖,且污水处理设施完善。

o   建成区小学建设规模、标准、配置数量达到要求,可满足实际需求。

o   镇区内中心医院、卫生院建设规模和标准达到国家相关规范要求。

o   镇区建有一座综合超市,商业设施可满足多元需求。

o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是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相得益彰;共建共享,与原有镇结合,不要两层皮,考虑季节性需求变化。

o   基础设施建设要完善、要适用、要小,切忌大规模;共建共享,满足生活、发展需求;集约利用,符合小城镇的特点;污水、垃圾处理做到科学合理,保护特色小镇赖以发展的环境。

5、体制机制(20分)——机制:创新发展保障力

 

1大主要问题:治理思路固化

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忽略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模式、规划建设、政府治理等方面鲜见创新成果,许多地方政府违背了国家培育特色小镇的初衷,仍然沿袭过去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

4大考量重点: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政策创新、多规合一

o   发展是否具有产镇融合、镇村融合、文旅融合等先进发展理念;

发展建议: 社会管理服务水平高,建综合的办事大厅,适度下放基础行政管理,增多小镇内部对产业的支持。

o   小镇发展的模式是否有创新,是否严格遵循市场主体规律;

发展建议:有创新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坚持市场主导,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o   省、市、县对特色小镇的发展是否有决心,支持政策是否有创新;

发展建议:在机构人员、购买服务、财政收支、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突破性创新。

o   规划建设管理是否有创新,规划编制是否实现多规合一。

发展建议:建设管理方面实现多规协调,设立专门的规划管理机构,实现“四所合一”,健全制度,实现规划管理数字化。

编辑:拔萝卜的萝卜  作者:葛二爷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