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9 10:01:15 广西县域经济网

文/庞 汉  钱 辉  黄品优

八桂田园.jpg

美丽田园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作为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的基本经济单元,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中国县域经济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2004年5月,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桂发〔2004〕19号,2005年7月自治区党委、政府以桂发〔2005〕13号对此决定进行了修订),这成了我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行动纲领,开启了我区县域经济发展新篇章。

  科学发展谋跨越,开拓进取创辉煌。2004年至2013年,这十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着力开展扩权强县工作,逐步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多次对县域经济发展做出具体部署;全区各县(市、区)不断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思维、务实的精神来践行县域经济,从而使我区县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第一章 目标任务的赶超和突破

  在总结今天成绩之前,我们先把时间拨回自治区出台《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2004年。

  一组数字记录了2004年我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全区89个县域单位(2008年后,全区县域单位增加到91个——编者注)生产总值2148.48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64.7%;全区县域财政收入为153.84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38.1%,县域平均财政收入为1.73亿元;全区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8.69亿元,占全区60.5%;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48元;县域城镇居民收入最高的县份才8497元……

  与过去相比,这组数字让人们感受到了广西县域经济的进步和上升,但当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容忽视:一是县域经济总量不大、实力不强。2004年我区县域平均生产总值仅为24.14亿元,全区89个县(市、区)中,有13个县市的GDP总量不到10亿元,占总单位数的14.6%;人均GDP达到全区平均水平7196元的仅有12个县(市、区),有20个县的人均GDP不到全区平均水平的一半,即低于3600元,占总单位数的22.5%。县域财政收入超过3亿元的只有14个,超过5亿元的只有3个,没有一个县突破10亿元;另外还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县(市、区)财政收入总量不到1亿元。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所有县(市、区)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8690元的水平。二是县域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县域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大致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全区水平;多数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慢,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大多以发展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为主,缺乏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而且规模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有的县域虽有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但支柱产业不强,优势产业不优,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大。三是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还很落后。2004年,全区大部分县域的工业化率达不到1,有42个县(市、区)工业占GDP的比重在30%以下,有14个县(市、区)的工业增加值不到3亿元;在当时的县域工业中,资源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缺乏能有力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科技含量高、对产业起支撑作用的创税型大项目;在城镇化方面,县域中心城市带动力还不强,城镇规模普遍很小,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建设品位、环境质量等还存在很多问题,产业对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广西县域区位图.jpg广西县域区位图.jpg

广西县域区位图

  面对这样“基础差、底子薄、总量小、实力弱、问题多、困难大”的现实状况,自治区下发《决定》时,把全区县域经济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任务确定为:“从2005年起,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即到2009年前后——编者注),绝大多数县(市)形成一批税收达500万或10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和2—3个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全区县域平均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以上,其中10个以上县(市)超过80亿元……”。

  从当时情况看,这个目标任务是比较合理比较审慎的,但也还是有不少人担心能否实现。然而目标既定就没有退路,唯有砥砺前行奋力进取。《决定》出台后,全区县域经济很快呈现出了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发展新局面。

  五年弹指一挥间,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后,2009年刚刚过去,全区县域经济的统计数据就完全打消了人们原先的顾虑:

  一、县域经济总量明显扩大。2009年,全区县域实现生产总值5122.5亿元,比2008年增长13.3%,占全区生产总值的66%,是2004年的1.95倍;全区县域GDP平均值达56.3亿元,比《决定》提出的要求多出26.3亿元,是2004年的2.33倍;其中GDP总量超过100亿元的有13个县(市、区),超过80亿元的有 22个,比《决定》提出10个目标多了12个。

  二、县域财力明显增强。2009年,全区县域实现财政收入347.73亿元,比2008年增长12.6%,是2004年的2.26倍,占全区财政收入的36%;县域平均财政收入为3.82亿元,是2004年的2.2倍;其中全年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有1个县,超过5亿元的有26个县(市、区),比2004年3个多了23个。

  三、县域投资增幅巨大。2009年,全区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31.62亿元,比上年增长52.5%,是2004年的5.31倍,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0.6%,县域平均投资总额达44.3亿元。县域已成为全区投资发展的主战场。

  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加快。2009年,全区县域工业增加值1882.1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5%,工业化率达到1.43。伴随着县域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县域城镇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年底全区县域城镇化率达到32%。

  五、县域群众生活水平提高。2009年,全区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43元,比2004年的人均数增加了差不多一倍,其中有37个超过全区县域平均水平。全区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4201元,是2004年的1.86倍,其中有42个县(市、区)超过全区县域平均水平。

  数据对比是最好的论证。毋庸置疑,经过五年的奋斗,我区县域经济已经超额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令人振奋的腾跃和突破!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加快建设,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力实施,以及国家批准把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区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上,指明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在此背景下,我区县域经济也在更高层面上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阶段,呈现出一年迈上一个台阶的喜人景象:

  2010年,全区县域实现生产总值6301.7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县域平均生产总值69.25亿元,比2009年多2.9亿元;其中GDP总量超过100亿元的有20个县(市、区),比2009年多7个;兴宾区和玉州区GDP率先突破200亿元大关,分别达到202.4亿元和200.8亿元。全年县域财政收入达438.48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县域财政收入占全区财政收入的35.7%;县域平均财政收入4.82亿元,比2009年提高了1个亿。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的县(市、区)达到40个,比2009年多14个,其中超过10亿元的由2009年的1个增加到4个。  

image001.png

  2011年,全区县域实现生产总值7623.09亿元,因受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生产要素制约以及价格水平高位运行等因素影响,全区县域经济总体增速放缓,为10.1%,但仍有28个县经济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县域平均生产总值为83.77亿元,比2010年多14.52亿元。其中GDP总量超过100亿元的有26个县(市、区),比2010年多6个;兴宾、玉州、桂平3市(区)GDP突破200亿元大关。县域财政收入达524.5亿元,比2010年多86亿元;县域平均财政收入为5.76亿元,比2010年多0.94亿元。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的县(市、区)达到48个,比2010年多8个,其中超过10亿元的有14个,比2010年多10个;全区91个县(市、区)财政收入首次全部突破亿元大关。  

QQ图片20140903105705.jpg

  2012年,全区县域实现生产总值8250.68亿元,县域平均生产总值90.66亿元,比2011年多6.89亿元;其中GDP总量超过100亿元的有32个县(市、区),比2011年多6个;超过200亿元的有6个,比2011年多3个。全年县域财政收入达617亿元,县域平均财政收入6.78亿元,比2011年提高了1.02个亿。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的县(市、区)达到54个,比2011年多6个,其中超过10亿元的18个,比2011年多4个,平果县成为全区县域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的县份。

  到2013年,我区县域生产总值达8911.02亿元,是2004年的4.14倍;县域平均生产总值97.9亿元,是2004年的4.05倍;其中,GDP总量超过200亿元的共有7个县(市、区),超过150亿元的共有19个,超过100亿元的有36个,超过80亿元的共有49个。全区县域财政收入达687.4亿元,是2004年的4.47倍;县域平均财政收入7.55亿元,是2004年的4.36倍;其中财政收入超过20亿元的2个,临桂县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成为全区继平果县之后第二个财政收入超20亿元的县份;超过15亿元的9个;超过10亿元的26个,接近全区县域总数的三分之一;超过5亿元的57个。全区县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8303.23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2.9%,是2004年的10.9倍;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791元,是2004年的3.02倍。

  至此,经过十年的不断创新进取、提速提升,我区县域经济实现了辉煌的跨越!

  第二章 科学决策的引领和推动

  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决策是关键,改革是导向。我区县域经济十年来之所以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与自治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引领和推动分不开,与自治区各单位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真诚帮扶分不开。

x十佳县评比表彰图.jpg

2010年7月27日,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左一)、时任自治区主席马飚(左二)颁发“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奖牌。

  一、开展了县域经济发展评比表彰工作

  早在2003年9月,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自治区党委八届三次会议精神,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自治区党委、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广西经济发展10佳县(市、区)评比表彰工作的通知》(桂发〔2003〕25号),2004年7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此文件下发了补充通知(桂发〔2004〕25号),决定扩大评比表彰范围,在原来评比表彰“广西经济发展10佳县”基础上,增设“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同时对定点联系扶持发展县域经济的区直单位和中直驻桂单位,设置“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和“扶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单位”两个奖项。这是我区第一份专门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而制定的文件,评比表彰工作也延续至今,对十年来全区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003-2012年度广西“十佳县”一览表
年 度
获得“十佳县”称号的县(市、区)
2003
平果县、合山市、荔浦县、柳江县、扶绥县、邕宁县、来宾市兴宾区、贺州市八步区、桂平市、永福县
2004
平果县、邕宁县、宜州市、兴安县、玉林市玉州区、河池市金城江区、贺州市八步区、北流市、桂平市、天峨县
2005
灵川县、临桂县、德保县、贵港市覃塘区、合山市、玉林市玉州区、平果县、百色市右江区、鹿寨县、贵港市港南区
2006
扶绥县、阳朔县、百色市右江区、崇左市江州区、柳江县、南丹县、玉林市玉州区、德保县、上思县、来宾市兴宾区
2007
阳朔县、东兴市、临桂县、大新县、鹿寨县、柳江县、南丹县、凭祥市、防城港市防城区、兴安县
2008
天峨县、玉林市玉州区、东兴市、藤县、防城港市防城区、贵港市覃塘区、靖西县、岑溪市、武鸣县、天等县
2009
苍梧县、玉林市玉州区、武鸣县、桂平市、岑溪市、田东县、横 县、柳江县、北流市、陆川县
2010
藤县、岑溪市、阳朔县、陆川县、东兴市、田东县、博白县、临桂县、宾阳县、苍梧县
2011
苍梧县、临桂县、兴安县、来宾市兴宾区、横县、南宁市良庆区、北流市、博白县、陆川县、玉州区
2012
临桂县、灵川县、武鸣县、玉林市玉州区、东兴市、横 县、苍梧县、藤 县、岑溪市、北流市
注:以上“十佳县”,2003-2007年度称为“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2008年度起称为“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

  二、连续三年召开全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交流会

  2004年4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荔浦县召开了“全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交流会”,自治区四大班子领导、区直各部委办室、各地市、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共4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要求全区各地、各县(市、区)要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扶持的科学发展观,围绕富民、强县、奔小康目标,加快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这是我区召开的第一次全区县域经济工作专题会议,此后的2005年5月和2006年5月又分别在平果县和临桂县召开了两次,把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13年5月13-14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田阳县调研(前左一).jpg

2013年5月13—14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前左一)在田阳县调研指导。 崔蝎朝摄

 

  三、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安排区直中直驻邕单位定点扶持县域经济

  为了切实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工作的指导,2004年5月,自治区成立了县域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分管副主席担任正副组长,各主要区直单位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在自治区发改委和自治区统计局分别设立县域经济发展工作办公室和县域经济发展10佳县(市、区)评比工作办公室。在制定下发《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的同时,自治区还下发了《关于区直、中直驻邕单位定点联系县(市、区)发展县域经济安排的通知》(桂办发〔2004〕14号),决定采取区直部门和中直驻桂单位各联系一个县(市、区)的方式,指导、帮助所联系县域单位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为所联系县域单位经济发展出谋献策,理顺思路,共谋发展大计;为所联系县域单位招商引资;为所联系县域单位的同志到自治区以上机关办事协调关系,排忧解难;帮助所联系县域单位党委抓好党的建设。挂钩联系工作与县域经济发展同步考核,实行同责同奖同罚。同时要求各地市直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挂钩联系制度。十年来,按照自治区这一部署和要求,我区各个区直、中直驻桂单位以及各地市直部门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任务,深入调查研究,争取各方支持,落实帮扶措施,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开创了我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局面,同时也形成了全区社会各行各业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2013年8月22日,自治区主席陈武(左一)在象州县调研。.jpg

2013年8月22日,自治区主席陈武(左一)在象州县调研指导。 梁凯昌摄

  四、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全区县域科学发展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我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年:

  这一年,为了践行科学发展观,自治区党委、政府把“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自治区县域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调整和充实了成员,并把已经开展了五年的县域经济发展评比提升到县域科学发展评比的层面。 

  这一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于5月份举办了全区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专题研讨班,要求县委书记和县长要争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表率,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工作,着力提高推进县域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这一年,自治区党委于9月召开九届三次全体会议,出台了《关于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到2010年全区要形成一批地区生产总值或者工业总产值超100亿元的县(市、区)。

  这一年,自治区在12月召开的党委第九届七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其中专门对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而且具体的部署,提出要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加快县域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努力打造一批工业强县;要加快县城和自治区重点镇建设,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城镇带动农村的能力;要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逐步实行自治区直管县(市)的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探索自治区直接管理县(市)的管理体制,进一步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健全鼓励县域发展的财税制度;要支持县域工业集中区和县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推行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挂钩联系制度;要完善科学发展十佳县(市、区)考核评比办法,形成有利于县域科学发展的激励机制,等等。

  五、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全面开展“扩权强县”工作,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按照上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2009—2010年间,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厅、住建厅等各有关部门组建了工作组,着手研究制定一系列与发展县域经济相关的政策文件。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2010年12月,自治区党委、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区城镇化跨越发展的决定》(桂发〔2010〕33号),明确提出“以统筹城乡发展和扩权强县为抓手”,全面推动城镇化跨越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与此同时,自治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扩权强县工作的意见》(桂政发〔2010〕72号)和《关于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桂政发〔2010〕90号)等一系列配套文件,按照“减放并举、能放都放、权责一致、提高效能、重心下移”原则,通过直接下放和委托下放两种方式,一揽子下放了721项经济管理权限,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内容之多,前所未有,并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自治区从全面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全面放开全区县(市)城镇落户条件、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全区统一和城乡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统一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或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实行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城镇养老保险住房等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措施,使全区城乡得到进一步协调发展。此项工作开展以来,极大地增强了县级政府对所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自主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推动了县域城镇化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2012年 10月12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前左二)在灌阳县调研.jpg

2012年10月12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前左二)在灌阳县调研指导。

  六、全面推行“自治区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为进一步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从2009年起,自治区决定在全区选择部分县(市)开展“自治区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2009年12月,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实行自治区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桂政发〔2009〕114号),明确我区从2010 年1 月1 日起正式实施自治区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并确定上林等14个县为自治区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县。同时,在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自治区财政厅制订了自治区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为积极稳妥推进自治区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12月,自治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行自治区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的通知》(桂政发〔2010〕77号),确定从2011年起,在全区全面推行自治区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这项改革实施三年来,极大地增强了县域财政能力,缓解县域财政的资金调度困难,提高了行政效能,促进了各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和各县城镇化发展,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

  七、积极开展培育经济强县工作

  2011年1月21日,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广西“十二五”规划纲要,特别用一节文字强调“培育经济强县”:“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培育更多经济强县进入西部百强县行列,力争实现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新突破”。

2014年5月20日,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席黄道伟(前右三)到隆林县调研.jpg

2014年5月20日,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自治区县域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黄道伟(前右三)到隆林县调研指导。

  为了实施这一规划目标,2011年8月24日,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自治区发改委在南宁召开培育发展经济强县座谈会,把培育发展经济强县工作正式提上重要日程。2012年4月,经过多次分赴外省和我区相关县(市、区)进行深入调研和反复分析论证,自治区发改委编制完成了《广西培育经济强县“十二五”规划》,并通过自治区政府审议予以实施。随后,自治区发改委又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编辑出版《广西培育经济强县战略与对策研究》一书,指导列入培育强县对象的27个重点县(市、区)开展培育强县工作。一年多来,培育发展经济强县的工作不断深入开展和有效实施,已逐步提高我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竞争力,带动全区县域经济良性互动,加快发展。这一工作的不断推进,将使我区县域经济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地位及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八、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

  “要致富,先修路”。县域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是严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予以高度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自治区就决定采取集中一段时间及人力、物力、财力,分步分片开展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善落后县份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2003—2005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继2000—2002年实施完成了“广西边境建设大会战”后,又组织开展了“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三年时间总共投入22.39亿元,实施完成了涉及交通、教育、卫生和计生、文化建设、广播电视、水利和人畜饮水、生态建设、民政福利、政法建设、电信工程、电力工程、市场建设等方面的12类34项75312项目,使东巴凤三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极大改变了三县广大农村信息闭塞、道路封闭的落后状况,为东巴凤三县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有效带动了三县投资、消费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建材、能源等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了财源渠道和发展潜能,为三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强劲动力。2007—200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又投入资金16.25亿元,组织开展“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使都安、大化、隆安、马山、天等五县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五县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期间的2008年,为落实国务院《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自治区同时组织了新一轮“广西富民兴边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解决了我区防城港市防城区和东兴市、靖西县、那坡县、宁明县、龙州县、大新县、凭祥市8个边境县(市、区)边境村屯基础设施落后面貌,改善了边境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了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建设。

2012年7月5日, 时任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林念修(前右三)在来宾市兴宾区调研.jpg

2012年7月5日, 时任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县域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林 念修(前左三)在来宾市兴宾区调研指导。

  正是通过常规建设与大会战突击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如今我区县域地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状况大大改观,于2010年底基本实现“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乡乡通油路”。到2013年底,我区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305公里,已实现所有设区的市和76个县(区)通高速公路,县(区)通高速率约70%,预计到2020年将实现全区“县县通高速公路”。一旦各县(市、区)的优势特色资源和发展潜力被顺畅的道路交通解放出来,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必将迎来又一次新的跃升。 

  第三章 十年实践的经验和启示 

  广阔县域,大有作为。十年实践,创新不断;十年发展,精彩纷呈。十年来,我区县域广大领导干部群众努力拼搏,开拓进取,不仅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值得总结推广的经验,为下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

  一、做大做强县域工业是广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县域工业是县域经济成分中有机构成的基础性经济和重要的支撑力量。发展县域工业,对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十年来,我区大部分县(市、区)都明确提出“工业强县、工业立县”的发展战略,把发展工业作为强县富民的根本措施来抓,注意发挥自身资源、区位等优势,选准工业主导产业,把资源、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加快了县域经济的规模扩张,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

  平果县自2003年以来,连续11年县域财政收入排名全区第一,2001至2011年,连续十一届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2003至2005年,连续3年评为“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2012年成为广西首个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的县。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平果县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分不开。在2001年,平果县就以平果铝业公司为依托,创建了工业园区,发挥资源优势,扩大招商引资,不断加大工业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全县形成了以铝产业为主导,糖业、门业、生物科技、电子信息、新能源、新建材等多产业齐头并进的工业发展格局。到2013年,平果工业园区规划面积扩大到3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98个,安排就业1.76万人,园区工业总产值达160亿元,工业增加值56亿元。全县工业总产值达225.3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7.75亿元,工业增加值71.18亿元。

  2004年的临桂县,全年生产总值仅为31.57亿元,财政收入仅为2.08亿元,但是到了2013年,临桂全县生产总值变为197.03亿元,是2004年的6.24倍;财政收入变为21.09亿元,是2004年的10.14倍,成为继平果后第二个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的县域单位。十年间,临桂县连续七个年度获得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和中国中小城市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称号;在2005年荣获“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的基础上,2010年至2013年再获“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称号,实现“十佳县”四连冠。临桂县这种跨越式发展,工业经济功不可没。为了加快工业发展,十年间,临桂县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争取项目资金工作业务经费的补助办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中小工商企业信贷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激励政策,积极打造五百亿元工业产业园和百亿元工业企业,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不断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中小企业不断向规模企业发展,推进产业组织模式现代化,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同时紧紧围绕产业第一的理念,以项目带动为抓手,深入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推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落地建设。2013年,临桂县工业总产值为343.59亿元,是2004年22.69亿元的15.14倍,年均递增34.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05.25亿元,是2004年5.04亿元的20.88倍,年均递增41.95%。

22.jpg

2012年3月,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自治区县域办主任黄方方(前左一)在贵港市调研县域工业。

  十年前的靖西县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境县,2007年,靖西县发挥地处桂西资源富集区、铝矿储量丰富的优势,引进山东信发铝电集团投资100多亿元建设靖西铝工业基地,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目标,创造了铝工业建设奇迹。以铝工业为主导,靖西县提升了锰工业发展水平,全县形成了铝锰产业齐头并进的工业发展格局。2013年,靖西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92.18亿元,工业增加值70.29亿元,比2004年翻四番,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67.8%,十年间年均增长33.5%。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10.8亿元,比2004年的15.7亿元增长5.6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47.6∶27.7∶24.7调整为2013年的12.4∶67.6∶20.0,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财政收入完成13.06亿元,比2004年的1.46亿元增长8倍,全县综合实力从2004年的百色市中下游水平跃升到百色市前三甲,并跻身全区县域前列。

  上思县不沿海不沿边,原先的交通也不是很便利,直到2007年才修通崇左到上思二级公路,属于比较偏远的山区。但上思县却获得了2006年度的“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2008、2009两个年度的“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上思的崛起,也是主要得益于工业的发展。十年来,上思县成功打造了蔗糖、水泥建成、林板林化三大支柱产业,工业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7%。建成了1个全区“A类”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4家。特别是成功引进投资达18亿元的华润水泥5000*2/日熟料生产项目,其中第二条生产线创造了全国同类窑型建设周期最短纪录。产业链延伸取得突出成效,培育了朗姆酒、糠醛、生物肥、木材深加工等新兴产业,朗姆酒生产基地、华威复合木地板等一批项目基本建成,其中昌菱朗姆酒生产项目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朗姆酒生产项目,被自治区列为千亿元产业统筹推进。2013年,上思县工业总产值达93.31亿元,是2004年14.02亿元的6.83倍,年均增长19%。全县生产总值由2004年的13.5亿元增加到65.5亿元,年均增长13.3%;财政收入由1.28亿元增加到6.97亿元,年均增长21.2%。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广西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引擎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推进器和加速器,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反过来又影响工业化和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纵观我区县域,凡是发展得比较好、比较快的县(市、区),都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位于桂中地区的鹿寨县,为打造“广西县城建设典范”,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多元化投资”的思路,不断加强与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合作,提高城镇建设布局科学性,着力推进鹿寨与柳州市区同城化发展。以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引领发展,完成县城和所有乡镇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提高了城乡规划覆盖率。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均衡发展,使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坚持城镇开发与农村建设齐头并进,使城乡面貌在协调发展中实现了明显改观。率先推行城市数字化管理,有效加强市容市貌的整治和维护。由此,鹿寨县连续荣获自治区第五至第八届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竞赛特等奖,2013年获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国家卫生县城成果也得到有效巩固。2013年,鹿寨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4年的34.99亿元增加到109.63亿元,增长2.13倍;工业总产值由2004年的30.66亿元增加到129.54亿元,增长3.23倍;财政收入由2004年的2.29亿元增加到7.66亿元,增长2.35倍;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8.02亿元,比2004年增长1.33倍。

圭江.jpg

北流市城区一角

  十年来,北流市在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同时,也积极实施“西连东移、南拓北扩”城市发展战略,以建成“桂东南次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了城南、城北、城西、城东四个新区。2009年,北流市开展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建成了一批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建成了会仙河公园、城西公园、瓦窑头公园、独石湖公园、生态带状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至2013年城市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比2004年扩大了近10平方公里,人口21.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2%,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为32.79%、绿化覆盖率为37.9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83平方米,绿化三项指标居广西各县(市区)前列,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荣获了“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城镇化的推进,带活了北流市的商贸服务业,从2011年起,北流市依托国际陶瓷贸易城,成功举办了3届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吸引了来自英国、德国等13个国家、地区和国内10多个省(市、自治区)代表团、企业参加,带动了陶瓷及相关产业的加速发展。2013年,北流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89亿元,比2004年的16.74亿元增长4.29倍。对外贸易经济不断扩大,全市外贸出口达1.73亿美元,成为广西第一个外贸出口超亿美元的县域单位。

  地处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的恭城瑶族自治县,是全国有名的生态县、“中国椪柑之乡”、“中国月柿之乡”、广西第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自2004年以来,相继获得“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环境优秀奖”、“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等荣誉称号。近年来,恭城县筹措投入3亿多元改造资金,在完善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巧妙运用小青瓦、坡屋面、白粉墙、吊阳台等当地民居建筑元素,对原有建筑街景立面进行改造,市容环境整洁卫生、街道建筑美观、居住舒适,居住环境质量和城市品位大为提高,同时着力推进绿化、亮化、净化和美化等民生工程,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和形象全面提升,于2012年4月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新路,成为我区县域经济“产城融合”的一个典型样本。

  三、夯实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是广西县域经济实现协调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我国,农村、农业、农民几乎分布在县域经济范畴之下,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从2004年至2014年,党中央连续十一年发出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一直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十年来,我区各县(市、区)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都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破解“三农”问题作为发展的根本任务,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布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014年6月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潘文峰到平果县指导县域经济工作,平果县领导陪同调研.jpg

2014年6月,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潘文峰(右三)在平果县调研扶贫开发工作。

  地处在我区最大甘蔗生产区域的扶绥县和江州区,在做强做大工业支柱产业的同时,始终把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放在重要地位,树立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理念抓农业的思想,围绕龙头企业抓基地,瞄准市场抓调整,依托资源优势抓特色,逐步探索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大发展。2005—2006年榨季,扶绥县入厂原料蔗增长25%,位居全国第一,仅甘蔗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就达3884元;扶绥县如今还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剑麻生产基地。江州区十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科技引领,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全力推进甘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有力地奠定了江州区在全广西现代农业的领先地位。2013年,江州区甘蔗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85万亩发展到110万亩,入厂原料蔗由364.2万吨增加到508.06万吨,产糖由42.04万吨增加到61.5万吨,成为广西乃至全国蔗糖生产大县(区),也使农民在农业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2013年,江州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829元,比2004年的2326元增长3.58倍。

蔗海2.jpg

蔗海

  横县在发展县域经济中,一方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建成了南宁六景工业园区和那阳工业集中区两个工业集群,形成了制糖、建材、茉莉花茶加工、食品加工、丝绸、造纸等六大产业支柱。另一方面,横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建成了中国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和花茶加工基地,产销位居全国首位,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茉莉花之乡”。横县现已发展茉莉花种植面积10万余亩,花农33万人,年产茉莉鲜花8万吨,年销售收入8.3亿元。茉莉花种植业同时带动了花茶产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财政增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任务,促进了地方产业社会经济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横县云表镇朝南村,从2010年4月起,全村的耕地全部入股成立了横县新时代大棚蔬菜种植合作社,接着引进广西集盛食品有限公司建设了蘑菇工厂化生产基地,以蘑菇生产基地为带动,建成了生态大棚蔬菜基地,开发了农家乐餐饮等休闲农业项目。通过土地流转,突破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瓶颈,以土地流转为基础,通过“公司+农户”形式取得双赢,引进先进品种和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在企业取得可观效益的同时,农民增收渠道也得以拓宽。至2011年,朝南村人均收入已突破1万元,成为集体经济增长、农民增产增收的典型,探索出一个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的“朝南模式”。

横县朝南村新貌.jpg

横县朝南村新貌

  十年来,宜州市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壮大主导产业、巩固支柱产业、优化特色产业,促使优质、高效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2005年,宜州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发展机遇,坚持科学规划,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桑蚕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桑蚕产业也成为宜州市县域经济一大特色产业。到2013年,宜州市桑园面积达32.3万亩,鲜茧产量5.36 万吨,农民养蚕收入达22.35亿元,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继续保持全国县域第一;桑枝食用菌规模化生产基地达31个,生产食用菌8000万棒。茧丝绸相关企业发展到20家,其中缫丝企业装配自动缫丝机发展到17家207组,装机量和缫丝能力分别约占全区总量的1/4,居广西第一位。全市还形成了以“种桑养蚕—鲜茧收烘—缫丝—织绸”为主产业链,以桑杆食用菌生产、蚕沙无害化治理和蚕丝被加工等为重点的桑蚕循环经济产业。2013年,宜州市茧丝绸加工产业总产值12.45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茧丝生产县级市。

  四、切实抓好产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是广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园区是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通过园区建设,使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有效聚集,不仅生产力得到有效组合和解放,同时也推动县域经济的规模扩张,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隆起带和增长点。十年来,我区各县(市、区)在注重园区建设同时,一方面努力使“外向型”企业在园区聚集,一方面集中精力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项目,通过项目招商引资,带动产业发展,进而实现县域经济的整体升位。

钦北区皇马工业区.jpg

钦北区皇马工业区

  在这方面,钦州市及其四县(区)的经验做法尤其值得各地、各县(市、区)借鉴参考。

  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地处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前沿的钦州市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随即做出了实施“千百亿产业崛起工程”的决定,大力发展临海工业产业。但随着临海产业的发展,县域经济的“短板”越发凸显,一方面,钦州港区开发建设热火朝天,一方面,各县(区)却有劲使不上,全市发展呈现一头热一头冷。在此情况下,钦州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于2010年7月出台了开展“县域工业突破工程”的决定,实施临海产业和县域经济“双轮驱动”战略。在发展载体上,钦州市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第一平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进行园区建设,3年来全市投入25.27亿元,建成了钦北区皇马工业区、钦南区黎合江工业区、灵山县工业区、浦北县工业区等县(区)工业园区,增强了四县(区)县域工业发展的支撑力。在发展措施上,钦州市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第一要务,从转变招商引资观念、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完善招商引资机制等方面入手,强化招商责任,优化引资策略,营造了项目引进的良好氛围。由于思路正确措施到位,“县域工业突破工程”仅开展一年便取得了显著成效:灵山县引进了苏州阿帕奇电动汽车项目、全球第二大休闲鞋制鞋企业兴莱国际500万双休闲鞋生产项目;浦北县引进了兴力达300万双高档女鞋生产制造项目;钦北区引进了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祥云飞龙项目,引进了百亿元产值的新合力项目;钦南区引进了香港钒钛分离项目,等等。2012年底,钦州实现县域工业总产值502亿元,每个县(区)工业总产值均超过100亿元,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77%。到2013年,钦州市四县(区)经济发展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中,灵山县工业总产值由2003年的42.6亿元增至180亿元,实现了10年翻两番;浦北县工业总产值146.7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3.7亿元,增长34.2%。钦北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4.6亿元,是2003年的50.3倍,年均增长42.6%;2013年钦南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9.4亿元,同比增长14%,总量和增速在四县(区)中排名第一名。

  无疑,抓好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有效实施“县域工业突破工程”,使钦州市四县(区)县域经济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产业集聚最活跃的“板块”之一。

  五、保护好开发好广西的“绿色生态”品牌是广西县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再次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绿色生态”已经成为我区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最大的潜力。近年来,我区不少县(市、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把我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战略部署,依托自身的自然生态优势,不断探索把生态优势转换成经济发展优势的新课题,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金秀茶山.jpg

金秀茶山

  金秀瑶族自治县地处广西中部偏东的大瑶山区,全县森林面积329.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4.21%,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珠江流域防护林源头示范县、中国八角之乡、中国长寿之乡、广西最大的国家级水源林区、广西最大全国第二大物种基因库和天然植物宝库、广西最大的天然药用植物园,同时也是珠江流域重要的水源地,自然生态资源非常丰富。但在过去以GDP论英雄的时候,为了完成GDP任务指标,金秀不顾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实际,引来一些在别处无法立足的效益低、污染大的项目,砍了树木挖了矿,破坏了土壤,毁坏了植被,后来搞铁合金又污染了水源和空气,但经济发展还是上不去,贫困落后的面貌没有改变。从2009年开始,来宾市委、市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陆续在生态保护任务较重的金秀、合山等3个县(市)实行差别对待,不再考核GDP,而是改为考核以生态保护为主的指标。金秀由此积极探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找到了生态和民族文化品牌优势两大核心竞争力,将“林业立县”提升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制订了生态保护、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等4个规划。在禁止砍伐天然林的同时,大力植树造林,推广使用电能、太阳能、沼气、省柴灶,关闭了5家高污染厂矿企业,新建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积极引导群众改变生产方式,着力发展林下种、养等特色产业和绿色环保加工业,有效保护了这片青山绿水,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成为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县份之一。2013年,金秀瑶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25亿元,是2008年12.19亿元的1.9倍,是2004年的3.83倍;财政收入达到2.16亿元,是2008年0.9亿元的2.4倍,是2004年的6.4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04亿元,是2008年6.54亿元的2.76倍,是2004年的10.4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19亿元,是2008年2704元的1.85倍,是2004年1660元的3倍。发展生态经济,使金秀进入了自1952年5月自治县成立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时期。

  昭平县地处广西东部、漓江下游、桂江中游,同样也是一个自然生态资源十分丰富的县份,全县森林覆盖率84.7%、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74%,有野生植物1700多种,广西最大的原始森林之一的昭平大广原始森林有林面积74.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5%。2002年6月,昭平县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近年来,昭平县在深刻把握基本县情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思路,做出打造“广西林产工业大县、华南生态休闲旅游名县、全国有特色的宜居休闲型山水森林城”的目标定位,全面实施“生态立县”工程,重点建设生态经济,不断扩大特色优势农业的规模,大力发展茶叶、桑蚕、晒烟、优质水果、养蜂、桂江有机鱼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同时发展以黄姚古镇为龙头的旅游产业,突出生态休闲主题,重点打造“游黄姚古镇、览桂江风光、品昭平银杉、赏昭平奇石”生态休闲旅游精品线路。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成了昭平两张亮丽的新片名。2013年,昭平县生产总值达到53.92亿元,是2003年的2.8倍,年均增长10.9 %;财政收入达到2.79亿元,是2003年的3.4倍,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8元,是2003年的4.6倍,年均增长16.4%。全县农业总产值25.75亿元,是2003年的1.6倍,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6198元,年均增长13.6%,是2003年的3.6倍。十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913.88万人次,年均增长30.4%;2013年实现旅游收入26.37亿元,是2004年的188倍,年均增长68.8%。 

  第四章 努力打造广西县域经济升级版  

  十年发展不寻常,十年跨越铸辉煌。十年只是历史长河里的一瞬间,十年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周期。广西县域经济的十年,全区各县(市、区)把握住了发展机会,取得了很大进步,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进一步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诚然,十年间,我区县域经济发展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跟全国很多地区相比,我区的差距非常明显,县域经济总量还很小,平均值也很少,财政实力仍然很薄弱,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水平还很低,县域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够强,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均衡,全区至今还没有一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但我们不必妄自菲薄。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开启了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广西已经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广西县域经济必须也必然要在更高层面、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和提升,在中央政府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努力打造广西县域经济的升级版。

  县域经济升级版内涵丰富,是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紧密结合,是结构优化、转型发展的稳步推进,是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的统筹发展,是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的耦合叠加,是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有效推进,是民需民生、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着力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意味着经济实力更强、经济结构更优、市场环境更好、就业收入更高、生态环境更美、社会保障更踏实、人民生活更幸福。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打造广西县域经济升级版,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着力点:

P1000629.jpg

2011年8月,自治区发改委地区经济处在阳朔县调研经济强县的培育与规划工作。

  一、做好顶层设计,高端定位,确立科学的发展战略和方向

  思路决定出路,高度决定力度。在经济竞争态势日益激烈的今天,谁能在思想上早人一时,在眼界上高人一筹,在行动上先人一拍,谁就能在发展上快人一步。科学确立符合本地实际、切合发展形势的战略思路,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和措施,是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关键。

  今明两年是“十二五”最后两年,随即就将进入“十三五”发展时期。在努力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同时,我区目前已经启动了“十三五”规划前期工作,县域经济理应成为我区今后规划发展的一个重点。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成分,我区的“两个建成”离不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兴则全区兴,县域强则全区强,我区发展的空间在县、潜力在县、希望也在县。广西要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新的战略支点,县域经济则是广西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全区要站在全局的层面、更高的起点上继续做好县域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各县(市、区)也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结合自身实际,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高境界、把握趋势、认识规律,以更加宽广的眼光和思维、更加科学的态度和更加务实的精神,高点定位,用“顶层设计”方法来规划好今后本县(市、区)发展的战略和方向,以正确的思路和目标引领县域经济的跨越升级。

  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三产联动”、“四化同步”、“五位一体”,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发展大局和主题,各县(市、区)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全面推进县域各项事业发展。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配置,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一、二、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坚持“优一、强二、兴三”的思路,巩固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以三次产业的协调带动县域经济跨越升级。要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四化同步”发展,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推动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提高县域发展综合竞争力。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部署,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广西特色旅游名村——长垌乡古占屯.jpg

广西特色旅游名村——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古占屯

  三、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特色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特色经济立足于区域综合优势成长起来,形成比较优势,并在市场中具有独特的竞争潜力。从区域竞争的态势来看,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全国和我区经济较发达的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我区各县(市、区)在发展县域经济中,要把培育主导产业、构筑特色经济作为基本切入点,依托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的扩散和辐射,精心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把产业做强做大。要努力在“一县一业”、“一县一品”基础上发展“一县一优”,把产业做“特”,把品牌做“优”,努力提高县域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产业和品牌的升级,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跨越升级。

  四、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突出项目建设,不断打造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当前,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谁拥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项目,谁就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各县(市、区)要牢固树立项目兴县的理念,始终坚持以项目为中心,以项目建设带投资、促发展,以项目论英雄、看实绩,进而形成项目建设“大干快上”的深厚氛围。要努力破解项目建设制约因素,不断完成投资管理体制,形成“规划定计划、计划定项目、项目定资金”的科学管理机制。加强项目谋划,搞好项目储备,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优化行政审批程序,完成报建流程程序再造,开辟绿色通道,实现项目报建审批时间提速;加大项目建设用地、融资用地调度协调力度,切实提供重大项目用地供应和资金保障,形成抓项目、促投资的强大全力,以项目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跨越升级。

  五、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路子,大力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

  我区县域在自然资源、生态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的理念,确立“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经济建设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逐步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的新道路。要降低资源环境代价,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坚持用两型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新县域。

  六、加强城乡统筹,突出民生改善,提高县域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这句生动而深刻的话,就是希望全党同志看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懂得没有广大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这个道理。同样,我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县、难点在县,只有县域小康,才有全区小康。在今后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要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要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充分就业、均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平安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良好局面,提高县域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梦想起航,前景可期。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东盟合作进入新的“钻石十年”、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沿边开发开放进一步加快,我区已经迎来一系列新的重大机遇,“两个建成”目标的确定,为我区提速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我们抓住新的机遇,继续开拓进取,乘势而上,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更加注重生态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我区县域经济就一定能够实现新的跨越、谱写新的辉煌!

 

  (执笔:庞 汉 钱 辉 黄品优)

编辑:spring  作者:庞 汉 钱 辉 黄品优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