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3 11:44:23 广西县域经济网

  水下摄像头实时追踪鱼群动态,物联网系统精准调控水温和溶氧量,YOLO视觉神经网络自动预警病害风险,国审新品种在循环水体中高效生长……深秋的八桂大地,从明阳农场的智慧无人养殖工厂到东兴市的自动化养殖车间,处处可见科技与渔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场景。随着“智汇八桂·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院士专家广西行”活动(11月4日—8日)临近,广西智慧渔业创新成果即将亮相2025智慧农业博览会与广西国际农业博览会,全方位展现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明阳农场现代设施渔业创新示范中心。邓蕾雅 摄

  院士领衔 搭建产业升级“智力引擎”

  面对传统养殖模式粗放、品种单一、效益不高的发展瓶颈,广西精准布局“智力引进”,搭建“院士+专家+基地”协同创新平台,让顶尖科研力量扎根渔乡一线。中国工程院刘少军院士携鱼类遗传育种前沿成果,联合广西国控集团在明阳农场打造智慧无人养殖工厂,集成水体监控、精准投喂、病害预警、尾水处理等全链条智能技术,推动“良种+良养+良销”模式落地,其培育的经济鱼类经全生命周期智能调控,养殖污染大幅降低,品质和效能显著提升,成为全国智慧渔场标杆。

  华中农业大学李大鹏副校长、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李学梅等一批顶尖学者接踵而至,其主导的智能化装备开发、湖库生态养护模式、大水面养殖容量智慧模型等成果,在全区105万亩大水面生态渔业中广泛应用,实现“以水养鱼,以渔净水,以渔控藻”的生态与经济双赢。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自主培育的全国首个香港牡蛎国审新品种“桂蚝1号”,经4代家系选育,24月龄体重较普通品种提高26.73%,为华南沿海大蚝产业注入新活力。

  技术普惠 让智慧养殖惠及“寻常渔户”

  “以前养鱼全靠经验,半夜还要起来巡塘;现在手机上就能看水质、控投喂,一个人能管以前十个人的活!”龙州县养殖户黄师傅的感慨,道出了科技兴渔给渔民带来的切实改变。在北部湾现代渔业养殖示范园,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系统融合5G、物联网与AI大数据分析,实现水温、pH值、溶解氧等参数实时监控与智能调控。

  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是让渔民共享红利。东兴市红树林农业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里,自主研发的全自动投喂机投料误差小于1%,水下摄像头24小时监测对虾生长,YOLO视觉神经网络实现病害早期预警,使南美白对虾养殖成活率从70%提升至90%。该公司将20余项国家专利转化为可复制方案,通过“养殖产出+系统出售+技术输出”模式,带动周边养殖户智能化转型。针对丘陵多、平地少的地形特点,广西推行“上山陆基、下田种养”模式,在桂平、三江等6县(市)建成50个陆基圆池,发展2200亩稻鱼、稻虾、稻螺特色种养,其中稻螺种养面积占全国70%,助推柳州螺蛳粉产业升级;百色黑鲤新品系培育成功,使稻田养殖逃逸损失降低10%,生长速度提升15%以上。

  截至2024年,广西已建成陆基循环水养殖圆池3.3万个,数量规模全国第一;813个工厂化养殖车间、41.5万亩标准化改造池塘星罗棋布,设施渔业产量占比超65%,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个“人工智能+智慧渔业”试点基地的建成,让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0%,运营成本降低10%,科技正深刻改变着八桂渔乡的生产面貌。

  开放共赢 绘就渔业发展“未来蓝图”

  依托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广西智慧渔业正加速走向国际舞台。钦州犀牛脚渔港运用RFID技术,使渔船身份识别精准高效,海上执法效率提升30%;中国(广西)-越南智慧渔业合作区选址稳步推进,2025年5月举办的桂越人工智能+渔业专题研修班,吸引越南三省厅级官员参训,推动合作意向转化为实际成果。

  在产品输出与产业链升级方面,广西罗非鱼精深加工产品占比从15%提升至28%,附加值提高2倍以上,产品畅销粤港澳大湾区及西南市场。人才培育同步发力,广西通过“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选派科技人员赴顶尖科研院所深造,在院士专家“传帮带”下,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申报多项国家和省级重点课题。

  2024年,广西水产品总产量达387万吨,位居全国第8、西部地区第1。智慧渔业、设施渔业已成为广西农业经济增长极和“共富产业”。未来,广西将继续以科技为帆、以创新为桨,在院士智慧与地方实践的深度融合中,书写更多“渔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编辑:庞春妮  作者:邓蕾雅 乐波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