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人工一个个投放,吐丝期把结茧架通过自动上蔟机放下去,蚕宝宝自己就会爬上去找专属‘小洞穴’结茧——它们天生就懂‘独居’!”10月23日下午,在河池市蚕种场的蚕棚里,有着十多年养殖经验的场长张寿欢,指着棚内量身定制的结茧架,向来访者揭开规模化养殖的“核心密码”。他的养殖场单房即可容纳12万只蚕,两间房的养殖量“远超12万只”,而这背后,是对蚕结茧天性的精准洞察与顺势利用。

河池蚕种场的小蚕。庞春妮 摄
“蚕要结出圆润完整、能卖上价的茧,必须有攀爬物。要是直接趴在地上,最多只能吐出平板丝,根本结不成商品茧。”张寿欢一边演示自动上蔟机,一边分享多年积累的养殖诀窍。轻按开关,蔟架自由升降,方便随时查看结茧情况。在他的养殖场,吐丝期无需人工干预,蚕会主动钻进“小洞穴”独居结茧,仅少数因“着急找窝”出现两只共居的情况,这是它们对空间的本能感知。

工作人员在给小蚕喂桑叶。邓蕾雅 摄
这份“顺性而为”的养殖方式,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更带来了稳定可观的收益:“正常情况下,一天能产茧400斤,按现在28到29元一斤的市场价算,日收入能有1.1到1.2万元。”张寿欢细细算账,扣除每日桑叶、少量人工等4000至5000元的成本,纯利润十分可观,“只要养殖成功率能稳定在八九成,我们一户一年下来,年收入十来万完全没问题。”
谈及养蚕的关键,张寿欢特别提到了蚕茧的形成条件:“蚕要结出圆圆的蚕茧,必须有攀爬物。要是不给它们架子,让它们直接趴在地上,最多只能吐出平板丝,结不成完整的茧。”这也是他多年养蚕总结出的经验——顺应蚕的习性,给它们创造合适的“安居环境”,才能让这份“甜蜜事业”持续丰收。
从青涩的养蚕新手到如今的“老把式”,张寿欢凭着对蚕习性的熟悉和悉心照料,让小小的蚕宝宝变成了家庭增收的“金宝贝”,也让传统养蚕产业在智慧养殖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可观的收益吸引越来越多农户投身种桑养蚕,目前宜州区养蚕农户达8.5万户、惠及近38万人。从各养蚕基地出发,优质蚕茧顺着产业链流向加工车间,开启从“茧”到“丝”的“蜕变之旅”。

“刘三姐蚕丝被”加工坊。庞春妮 摄
在广西宜州市宏基茧丝有限公司旗下的“刘三姐蚕丝被”加工坊,6名工人正围在工作台前,有条不紊地进行拉丝、铺棉、缝制——这家2003年注册的老牌企业,自2017年进军蚕丝被领域后,始终坚守“手工制被”的匠心。“我们不追求量产,就靠‘品质’二字立足。”公司总经理谢晓虹说,手工制作的蚕丝被兼具“轻、暖、防潮”特性,即便未做大规模宣传,核心客户仍以老客回购和单位订单为主,稳稳占据中高端市场。更贴心的是,企业还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翻新清洗”服务,客户只需自付邮费,就能让旧蚕丝被“焕新颜”;如今,公司还开启抖音工厂直播,让这份手工匠心通过镜头触达更多消费者,年产1万多床蚕丝被,产值近千万元。

嘉联丝绸生产车间。喻湘泉 摄
如果说“刘三姐蚕丝被”代表了宜州桑蚕的“匠心温度”,那么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则诠释了产业的“精工高度”。走进嘉联丝绸的生产车间,流水线上的蚕丝被正历经一道道严苛工序,行政总监袁毅指着生产线介绍:“一床蚕丝被从蚕种恒温培育到成品出库,要完整经历32道工序,耗时整整2到3个月。”这32道工序里,“19道生态水洗”去除杂质、“专利高压炼绵”保障丝绵纯度,“恒温仓库”储存原料、“色泽色差检测”把控品相,“分时杀菌消毒”筑牢卫生防线、“恒温成品库”守护最终品质。

嘉联丝绸生产车间。邓蕾雅 摄
“我们的蚕丝被每一层都无拼接,消费者完全不用担心丝绵走位问题。”袁毅拿起一床成品被展示,从原料入厂到成品出库的全流程检测,让产品“使用无后顾之忧”。

嘉联丝绸全真丝壮锦提花生产线。喻湘泉 摄
这份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正是“宜州桑蚕茧”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突破24.91亿元的核心底气。作为河池·宜州工业园区首家茧丝绸加工企业,成立于2003年的嘉联丝绸早已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版图:旗下拥有绮源丝织品、南方丝巢家纺等六家全资子公司,配备飞宇系列自动缫丝机26组(10400绪)、意达高速剑杆织机34台,可年产白厂丝700吨、丝绸面料260万米、桑蚕丝被50万床、丝绸服饰30万套,形成了“原料基地-缫丝-织绸-家纺-蚕蛹食品-丝绸文旅”的全链条布局,2025年总公司年产值预计达7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12月,广西首条全真丝壮锦提花生产线在嘉联丝绸正式投产,填补了广西全真丝壮锦织造的空白;随后在南宁举行的南方丝巢南丝新壮锦产品发布会上,涵盖服装、配饰、箱包、文创产品的系列作品惊艳亮相,为广西茧丝绸产业注入文化新活力。

高速摘茧机。庞春妮 摄
在产业链前端,传统养蚕“人工重、效率低”的痛点,则被广西林胜堂蚕具有限公司的智能设备彻底破解。“传统人工8小时辛苦摘茧,最多只能处理100斤,我们的设备1小时就能处理350斤到400斤,效率翻了三四倍!”公司办公室主任覃宝俊指着一套智能设备“高速摘茧机”介绍,从蚕筐自动解垛、均匀撒石灰消毒,到精准定量喂桑、养殖完成后自动堆叠,整个流程无需大量人工干预,实现了“一站式”智能操作。

高速切叶机。庞春妮 摄
作为专业从事养蚕智能农机设备研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林胜堂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研发出45种专利产品,拥有30多项国家专利(含7项发明专利),产品覆盖全国养蚕地区,还出口至越南、老挝、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其设备矩阵更是兼顾各类需求:既有25元的基础款适用于散户,也有4000余元的专业机型服务百亩大户,配套的地面育、立体蚕框育等工艺,以及“一周卖茧”等模式,让不同规模的蚕农都能享受到科技红利。设备覆盖养蚕全流程,不仅有针对小蚕培育、大蚕养殖、上簇管理、摘茧收集等细分环节的专项设备,更推出智能化立体养蚕生产线,满足不同养殖场景需求。“以前养蚕靠‘人海战术’,现在有了自动化设备,蚕农从繁重的体力活中解放出来了!”行业人士评价,林胜堂的智能设备不仅为张寿欢等蚕农的规模化养殖提供了技术支撑,更推动产业向“轻人力、高效率”转型——据测算,使用智能设备后,养蚕工作效率提升5倍,劳动强度降低3倍,产量提高3倍以上,人均每天养蚕量从8斤提升至40斤,收入增加5倍以上,人均月收入可达2万元。

宜州区桑园。喻湘泉 摄
如今的宜州,桑蚕产业早已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全链条协同、高品质引领、智能化赋能”的发展格局。数据显示,宜州桑园面积达39.6万亩,蚕茧年产量10.2万吨,桑蚕面积和产量连续20年位居全国县域第一;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10亿元,广西十大生丝品牌中宜州占4席,十大蚕丝被品牌中占3席,嘉联丝绸旗下“南方丝巢”更是通过全球最高标准质量检验,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山姆会员店的优质供应商、中国战略合作伙伴。

嘉联丝绸生产车间。庞春妮 摄
在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路上,龙头企业的力量尤为凸显。嘉联丝绸积极响应“万企兴万村”行动,在宜州、凤山、巴马建设桑蚕示范基地,探索“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推行“订单保价收购”,每年订单收购农户鲜茧6000多吨,兑付养蚕户茧款3亿元,带动4万多户农户养蚕致富;林胜堂则以“国家级广西桑蚕产业集群智慧养殖研发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各地提供现代化智能养蚕基地整体建设方案,让科技红利辐射更多蚕农。

嘉联丝绸产品蚕丝壮锦产品。庞春妮 摄
从蚕农张寿欢“顺性养殖”的经验传承,到宏基茧丝“刘三姐蚕丝被”的手工匠心,再到嘉联丝绸“32道工序”的精工品质、林胜堂“机器换人”的智能革新,宜州桑蚕正以一枚小蚕茧为起点,串联起养殖、加工、智造、文旅的全产业链,完成从“全国产量第一”到“行业品质标杆”的跨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丝绸新篇章”。
近年来,宜州区大力推进“智慧农业+桑蚕”融合发展,引导桑蚕产业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11月6日至8日,2025智慧农业博览会(第三届)与广西国际农业博览会将在南宁会展中心举办。针对展会筹备情况,宜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韦永格表示:“目前已筛选5家企业的多款桑蚕茧丝绸产品参展,重点展示蚕丝被、丝绸服饰等,希望通过广西国际农业博览会平台,让更多人看到宜州农业的‘科技范’与‘文化味’,进一步扩大宜州桑蚕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