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 00:06:57 广西县域经济网

  当农历七月的风掠过邕江,南宁人的中元节序曲便在市井间悄然奏响。9月3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邕宁土货市场(邕宁康岭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入口处已挤满了市民。距离农历七月十四还有两天,这座以“土货”为招牌的市场,早已被节日的喧闹填满——禽肉区的鸭笼旁,此起彼伏的“嘎嘎”声与商贩的吆喝、市民的议价声碰撞交融,汇成一曲鲜活的市井交响乐,让人提前嗅到了“鸭”力十足的节日气息。

青头鸭刚刚运来,市民纷纷抢购。庞春妮 摄

  鸭摊前的节前热潮:从水库到摊位的忙碌链条

  市场的禽肉区,覃先生的摊位前始终围着三层人。他蹬着凉鞋,裤脚沾着细碎的白鸭毛,弯腰时露出后背被汗水浸透的深色印记。只见他熟练地用双脚夹住扑腾的鸭子,左手攥紧挣扎的鸭腿,右手扯过尼龙绳三两下缠紧,顺势往电子秤上一放,额角的汗珠顺着笑纹滑到下巴。“今天一大早就从9公里外的水库运鸭来,1000多只青头鸭刚卸车,这才半晌,空笼子都堆到腰了。”他扬下巴指向身后,十几个铁笼筐叠得方方正正。

摊主覃先生正忙着捆鸭。庞春妮 摄

  覃先生养鸭多年,最懂老南宁的口味。没有固定摊位的他,总在重要节令准时出现在邕宁土货市场。“青头鸭得养够140天,每天喂玉米和水库里的小鱼,肉质才会紧实带甜。”他拎起一只鸭子展示,鸭嘴尖锐如锥,脚蹼厚实带泥,“你看这毛色,青中泛着油光,炖出来的汤准是奶白色。”今年的鸭价格外平稳,麻鸭每斤10元,青头鸭每斤15元,他边说边给鸭子绑脚,“节前不涨价,是我们跟老主顾的默契。”话音刚落,他朝旁边努努嘴,“你看那位大姐,一大早就等着抢鲜,挑了往市区转卖呢。”

一位大姐正在挑选青头鸭。庞春妮 摄

  被提及的大姐正站在笼前“验货”,手指在鸭背上轻快一捋,检查羽毛是否顺滑,再托起鸭腹掂掂分量,动作干脆得像在分拣珍宝。“这里的鸭子品质好价又实,今天得挑几十只五斤半左右的。”她语速飞快,手里的尼龙绳已捆好二十多只,“从这儿批去和平商场附近卖,比市区进货省不少。”说话间,她抓起一只鸭子对着阳光端详鸭嘴,见喙部光亮无斑,满意地扔进麻袋——这是她做了多年批发商练出的“火眼金睛”,鸭嘴的光泽里藏着新鲜度的秘密。

热闹的邕宁土货市场。庞春妮 摄

  鸭骨里的民俗密码:从餐桌到记忆的情感纽带

  市民陈阿姨的菜篮里已经躺着一只青头鸭,她还在笼前反复比较,想再挑一只给女儿家送去。“七月十四吃鸭,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她用袖口擦了擦额角的汗,眼里漾着笑意,“老话讲‘鸭’通‘压’,吃了能压住灾祸,一家人聚在一起斩只白切鸭,才算过节。”她记得小时候,每到这时候,父亲就会提前去圩上买鸭,母亲则在灶台前用柴火慢炖,酸梅酱的酸甜混着鸭肉的香,是刻在记忆里的节日味道。

  年轻的张先生正拿着手机给鸭子拍照,要发给家里人看看。“我妈特意交代,要买散养的土鸭,脚杆要细,叫声要亮。”他翻着手机里的照片解释,“现在讲究健康,家里人更看重鸭子的养殖环境。贵点没关系,主要是肉质紧实,没有腥味。”他说,虽然现在生活节奏快,但过节的仪式感不能少,“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我爸会喝点小酒,说这鸭腿得配着节令吃才香,那种踏实感,是什么都换不来的。”

市民挑选鸭子。庞春妮 摄

  从仙葫赶来的林女士则是“一站式采购”,除了鸭子,菜篮里还装着鲜嫩的豆角、饱满的芋头。。“这里的土货全,价格也实在,豆角才1块钱一斤。”她笑着晃了晃手里的袋子,“买只鸭子回去做柠檬鸭,再炒几个青菜,晚上请朋友来家里吃饭,热热闹闹过节。”她说,每年这时候都来邕宁土货市场,不仅因为这里的东西正宗,更因为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看着大家都在为过节忙碌,自己也觉得心里暖暖的。”

市民挑选鸭子。庞春妮 摄

  在市场的另一角,两位来自邕宁区的男士正合力将捆好的八只青头鸭装进蛇皮袋,袋口露出的鸭脚还在轻轻蹬动。“这几只都是精挑细选的,每只差不多五斤重,拿去给乡下的亲戚送礼正合适。”其中一位姓李的先生拍了拍袋子,语气里带着笑意,“七月十四走亲戚,拎只土鸭比送别的都实在。老一辈就认这个,觉得新鲜活物才有过节的诚意。”

市民挑选好鸭子,满载而归。庞春妮 摄

  旁边的同伴补充道:“去年送了两只,我姑妈说炖出来的汤特别鲜,今年特意交代多带几只。这里的鸭子是散养的,送人拿得出手,价格也比市区的礼品店实惠多了。”两人说着,扛着沉甸甸的袋子往市场出口走,脚步轻快——一只鸭子,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成了串起亲情的纽带,在节日里传递着最朴素的心意。

师傅们正忙着加工。庞春妮 摄

  市场里的便民温度:从活鸭到佳肴的“最后一公里”

  市场的加工区前早已排起了长队。师傅们穿着胶皮围裙,手起刀落间,褪毛、开膛、清洗,一套流程下来不过十分钟。“花10元加工费,回家直接下锅,省了不少事。”正在排队的王先生说,他手里拎着刚买的鸭,“以前在家宰鸭又脏又麻烦,现在市场有这个服务,连鸭血都帮你处理干净,太方便了。”

  加工师傅李师傅的手上沾着泡沫,额头上渗着汗,却丝毫不敢怠慢。“从早上六点到现在,已经加工了300多只鸭子。”他手里的刀起落麻利,水花溅在围裙上,“节前这几天最忙,有时候要忙到晚上八点多,饭都顾不上吃。”他说,虽然累,但看到大家拿着处理好的鸭子满意离开,心里也挺高兴。

热闹的邕宁土货市场。市场供图

  傍晚时分,市场里的人流渐渐散去,铁笼里的鸭子少了大半,空气中依然残留着鸭肉的鲜香与市井的烟火气。满载而归的市民们提着鸭子和各色食材,脚步匆匆往家赶——他们的身影里,藏着对传统的坚守,对团圆的期盼,也藏着一座城市最鲜活的生活气息。正如陈阿姨所说:“一只鸭子,煮的是肉香,聚的是亲情,过的是日子。”这个中元节,邕宁土货市场里的“鸭”力十足,其实是满满的幸福滋味。

编辑:庞春妮  作者:庞春妮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