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历时数载,推出《融水田鲤》《全州禾花鱼》等8本科普著作,为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传承“穿针引线”,守护农业文化遗产。
全州禾花鱼节抓鱼现场。张秋明 摄
为深挖广西特色农产品价值,该学院组建专家团队,历时数载打磨《融水田鲤》《全州禾花鱼》《桂平黄沙鳖》《钦州石金钱龟》《防城港金鲳鱼》《凭祥石龟》《北海象皮螺》《广西特色淡水鱼养殖新模式》8部著作,团队穿梭于古籍堆与乡间路,从散落县志里“打捞”历史,在养殖户家中“抢救”经验,用“笨功夫”逐页拼接史料、追访养殖户、精准记录数据,让濒危农业智慧“复活”书中。如在调研凭祥石龟时,成员多次深入养殖一线,从龟池搭建到市场流通,梳理完整产业脉络。这些著作像“农业档案库”,将石金钱龟的品种特性、金鲳鱼的养殖智慧,一一建档留存,让广西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独特价值,不再“养在深闺”。
专家团队现场调研金钱龟。张秋明 摄
为激活振兴动能。该学院一是做好文化传承:把禾花鱼节、石龟养殖等习俗“搬”进书,建“农耕数字博物馆”,延续地域文化基因。二是推动产业升级:借《钦州石金钱龟》等著作,规范产业、推广技术,让广西农产品从“土特产”变“国际选手”,拼出“广西底气”。三是注重人才培育:2024年,学院给新生送上“特殊开学礼”——5本科普著——教学生养殖逻辑与生态智慧,育“懂农业、爱农村”新农人。
这8本“农典”成为了乡村振兴“推进器”,帮助政府绘就“振兴施工图”,促进产业催生岗位、鼓了农民腰包,推动鱼稻共生护生态,以文化认同聚乡村、吸引了新农人返乡扎根。
从抢救智慧到培育人才,从守护根脉到打造品牌,广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8本“农典”,为地理标志农产品织就“保护网”、铺好“振兴路”,让广西农业故事传得更远、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