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5 15:04:20 桂林生活网

  桂林(桂林晚报记者邱浩)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工业兴则产业兴,工业强则经济强。桂林一直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精准发力,吹响了重振桂林工业雄风新的集结号,工业经济乘势而上,正向中高端迈进。

  工业总量上新台阶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引擎

  工业曾是桂林经济发展的“短腿”。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小三线”建设后,桂林逐步建成了以冶金、电力、化工、机械、建筑材料、食品、纺织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由于环境保护的需要,工业发展一度停滞,转而发展以农业、旅游为主的第一、三产业。

  进入“十一五”时期,桂林市按照自治区构建“一轴两廊”工业发展格局的布局,将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提出,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明显提高。

  “十一五”时期,桂林市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63.4亿元、增加值427.6亿元,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6%,比“十五”末增加8.2个百分点。

  “十二五”时期,桂林市工业经济总量跨越2000亿元大关,全市工业总产值5年增长了96%,基本实现翻番目标。工业总量跃上新台阶,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2010年至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7.9%提升到38.4%,工业化率从2.11提高到2.20。工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和重要支撑。2016年,工业对G DP增长贡献率达46.2%,工业主导地位更加凸显。

  此外,桂林市优势产业规模和实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目前,电子信息、医药及生物制品、先进装备制造、生态食品四大优势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半壁江山,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约1/4。全市年产值超10亿元、50亿元的工业企业分别达到30家、5家。

  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更是工业经济加快转型的平台。

  苏桥和西城两个开发区为桂林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但随着时代变化,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2016年3月25日,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桂林市构建起工业“两翼齐飞、双轮驱动”新格局,为推进现代工业加快发展,实现产业做强升级迈出新步伐。粤桂黔高铁产业园加快建设,高新区、经开区、高铁园三足鼎立的布局基本形成。

  按照桂林市“一轴两带”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和现有工业空间发展基础,桂林市将遵循集约、集群、循环、生态发展的原则,构建桂林工业“一核双驱、多点支撑”产业空间发展布局。

  创新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一直以来,桂林市坚持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技术含量,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进步对全市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持续增强。

  “十一五”时期,全市已建成3家国家级、27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16家自治区级和3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地方共建联合实验室。

  “十二五”时期,全市企业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项目超5000项,新增企业技术创新平台128个,共获得国家科技奖4项,自治区科技奖151项,8件专利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技术中心3个、自治区级技术中心57个、市级技术中心38个,国家级创新示范企业2家、自治区级创新示范企业7家,自治区级研发中心27个,自治区级产学研用一体化企业25家。

  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优势产业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桂林以增强综合竞争力为抓手,坚持走新型化工业道路,主动把握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着力加快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重点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全市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时期,桂林市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构建了包含35个工业行业类别、200多个主导产品的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食品饮料、机械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医药及生物制品、橡胶制品等成为支柱产业。

  进入“十二五”时期,桂林市优势产业规模和实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医药及生物制品、先进装备制造、生态食品四大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8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3%;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3.9%;高耗能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9%,较2010年下降5.3个百分点。

  按照部署,桂林市下一步将提升壮大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及生物制品、生态食品四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编辑:芝洲莫鱼  作者: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