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4 10:25:50 广西日报

 

  

  渔民制作采苗水泥柱现场。

 

  

  技术人员查看采苗器制作质量。

 

  

  养殖户在检查蚝排上的采苗器及幼苗发育情况。

  “现在正是蚝苗性腺发育初期,不到一个月就是采苗的最佳季节,渔民们都在备战采苗期,准备采苗器、蚝排,检测船伐……蚝苗虽小,要做的工作可真不少。”钦州市沙井养蚝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钟应桥说。

  钦州是“中国大蚝之乡”。大蚝是钦州四大名海产之一,是该市水产养殖业的支柱产业,而茅尾海则是全国最大而且为数不多的大蚝天然生态育苗基地,全国七成的大蚝苗都出自这里。

  4月18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尖山镇沙井村,进入一个水泥饼的世界。

  在村道两旁,是一堆堆垒得高高的“水泥饼”。这些“水泥饼”就是用来给蚝苗附着的采苗器,叫蚝片。这些蚝片被绳子串起来,每8个成一串,再逐串有序地堆放在一起,就像一堵堵蚝片墙,从村里延伸到海边。

  茅尾海是钦江和茅岭江两条江的出海口,江水在此交汇再注入北部湾,咸淡水相汇,形成一个非常适合近江牡蛎生长发育的天然环境,特别有利于大蚝的交配发育。

  钟应桥指着不远处的江海交接处对记者说:“整个茅尾海海域有25%的面积可用来养殖生蚝,其中10%-15%的面积可供采苗,进入农历四月中下旬,大蚝就开始排卵,只要提前将采苗器安置到海里,上面就会附着密密麻麻的蚝苗。”

  目前是大蚝采苗前关键时期,也是本地渔民一年最忙的季节。当天上午,太阳高挂,气温升到26℃左右,在茅尾海边上的沙井村,当地农民埋头作业。

  据悉,钦州有超过10万人从事养蚝产业相关的工作,带动大批当地农民就业,平均每天人工收入在300元左右。“我就是这村上的人,做这份工作已经五六年了,计件生产的,包裹一根竹子可得3.5元,一天能包裹100根左右。”正在海边包裹沉排竹条的村民黄莹汝说。

  在茅尾海边,到处可见忙碌的渔民以及请来的帮工,形成独特的风景线。

  记者在现场看到,渔民们制作的采苗器有水泥柱、木条、浮排、沉排等品种,还有不同的规格。“近江牡蛎的亲本都是浮在海上的,不同品种和规格的采苗器是根据滩涂的不同水位设计的,有利于立体、全水域地采苗。”钦州市水产畜牧兽医局渔业科工程师罗凯军说。

  这些手工操作的用器并不简单。钦州大蚝养殖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就与这些有关。串成一串串的大蚝饼式采苗技术,是由传统的水泥柱采苗发展而来,用饼式水泥片采苗,减少水泥、沙等原材料,还提高采苗密度,提高上苗率,缩短幼苗培育时间3个月以上。

  “饼式片状大蚝采苗技术,是国内大蚝天然采苗的新技术,陆续在广西沿海应用,并推广到广东、海南、福建等地,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曾荣获钦州市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罗凯军说,目前钦州市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大蚝天然生态育苗基地,并大量推广沉排水泥饼采苗技术、沉排轮作技术、保苗技术,大面积地提高了养殖密度和产量。

  据悉,目前钦州市年采苗量最高达1.5亿支(串),年均制作采苗蚝柱、蚝片1亿支(串),蚝苗产值约5亿元,多年来苗种供应辐射范围居全国第一,还出口到文莱、越南等国家。

  钦州市大蚝产业也发展迅速,养殖面积达15.11万亩,产量22万吨,产值13亿元,“钦州大蚝”2011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并入选2016年度“中国品牌价值榜”,品牌价值45.48亿元。

编辑:薇璞  作者:记者 韦义华 罗继梅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