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9 11:42:48 河池日报

  王尚新村  

  巴平乡村美如画  

  油菜花海  

  洞天酒海景区外景  

  歌娅思谷景区百花齐放

  南丹县的民族文化独特、乡村生态资源丰富,曾获“最具民俗特色旅游县”“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民族原生态旅游目的地”称号。“十二五”初期,在这片土地上,还有7万多贫困人口亟待脱贫。如今,南丹旅游产业不断升温,悄然改变着这一局面。旅游产业已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南丹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不仅拓展旅游产业面,拉长旅游产业链,还增强了贫困地区群众的“造血”能力,让贫困群众背靠山水美景,吃上旅游饭,摘下“穷帽子”。

  数据显示,2015年,全县实现接待国内游客人数达167.21万人次,同比增长18%;国内旅游收入达14.27亿元,同比增长23%;入境旅游人数达0.62万人次,同比增长8%;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249.33万美元,同比增长16%。该县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8.45亿元,同比增长8.4%。近两年来,全县通过发展旅游带动了780户贫困家庭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3300人,旅游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贡献日益凸显。

  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景区旅游日益升温

  丹泉集团洞天酒海文化景区内,五彩斑斓的洞内奇观已对游客开放;景区建筑完成立面改造,统一“穿上”灰褐色“民族新装”;美观干净的星级旅游公厕建成并投入使用;歌娅思谷景区百果园“百果”栽种工作热火朝天;河道整治建设如火如荼……时下的南丹县,景区项目建设的现场与成果,展示着该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近年来,南丹不断推进丹泉洞天酒海文化景区项目、温泉公园升级改造、中国白裤瑶民族风情旅游度假区建设、巴平万亩梯田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旅游规模发展壮大,促进旅游产业不断升温。

  在重点项目中,丹泉洞天酒海文化景区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规划建设包括游客集散中心、丹泉世界名酒文化广场、丹泉藏酒洞等旅游项目。目前,丹泉世界名酒文化广场、度假酒店的征地基本完成,设立了旅游标示牌,星级旅游公厕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完成景区内建筑的立面改造工程,正在开展酒文化体验馆的建设,逐渐完善旅游服务基础配套设施。

  南丹温泉公园升级改造方面,将南丹温泉公园规划升级改造为广西南丹国际温泉度假区,计划投资10亿元,项目规划总面积约4000亩,日接待能力3000人以上。建设300个床位的度假酒店、扩建温泉池和新建游泳池,改扩建旅游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目前,已完成新温泉取水井的探采,确保温泉流量满足改扩建需要。

  中国白裤瑶民族风情旅游度假区的歌娅思谷景区二期工程基本完成并对外开放,景区铁索桥大门的停车场完成平整等前期工作;恩村景区0.96公里长的旅游环线道路建设征地工作已完成。

  此外,巴平万亩梯田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也顺利推进。目前,巴平旅游景区蛮坝村观景台厕所已经竣工,景区大门、观景台、步道、下街屯游客接待中心等设施得到完善,正在申报创建四星级乡村旅游区。

  在项目建设的带动下,该县景区旅游不断升温。2015年,丹泉洞天酒海文化景区接待游客51万人次,同比增长70%;巴平乡村旅游区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20%;歌娅思谷景区接待游客53万人次,同比增长76%。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各个景区景点都配备有服务中心、公厕、停车场,服务很到位,变化很大。”谈起5年多来对南丹县恩村洞景区的印象,从宜州市携家人到南丹游玩的黄先生深有感触地说。

  “因为发展旅游产业,我家门口过去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变成了如今干净平坦的水泥路”“我家的房子也是开发旅游景区后,重新装修的”……不仅是外地人,当地群众也能感受到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气象。

  2011年以来,南丹筹集资金8亿多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2个。其中,投入资金5600多万元,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旅游环线道路1条、景区道路4条、旅游厕所9座、停车场8个、景观台2个、景区登山步道1条、景观栏杆1个、休闲长廊2个、大水车5个、旅游交通指示牌19块、大型旅游导览牌1块,完成巴平、下水、王尚等3个乡村旅游区的风貌改造及绿化美化亮化等项目;投资6000多万元,实施里湖白裤瑶风情小镇建设;投资350万元,实施里湖八雅少数民族古村落保护等项目。同时,积极推进南丹至荔波小七孔二级公路开工建设。

  设施的完善不断激发旅游产业规模发展壮大。目前,全县拥有国家4A级景区1个、国家3A级景区3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个、全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广西五星、四星、三星级乡村旅游区各1个、星级农家乐18家,“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正成为区内外的旅游新热点。

  旅游扶贫精准施力 贫困户享发展红利

  南丹县充分发挥旅游辐射带动作用,在不断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扩大旅游产业规模,精心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民脱贫增收与旅游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把旅游产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开发、民族文化传承、脱贫攻坚有机融合,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使更多的贫困户分享到旅游产业发展的红利。

  “以前我和爱人外出务工,常年在广东、浙江奔波,一年回家一次,也只能攒下一点积蓄。现在好了,家乡发展旅游产业后,我把家里的几个空房间改装成民宿,提供给游客。同时,我还入股了村里的合作社,成为巴平村下街屯游客接待中心的管理员。一年下来,也有15000元左右的收入呢。”芒场镇巴平村下街屯村民覃家爱乐呵呵地说。他还细致地向笔者介绍自己家乡的特色风貌,言语间充满了收获的自豪与喜悦。

  “他经营民宿客栈,我经营特色小吃……”同是下街屯的村民黄金环,迫不及待地向笔者介绍他的餐馆。乘着旅游产业开发这趟顺风车,黄金环利用自己的好手艺在家里开了一间“田园农家乐”餐馆,节假日时,一天最多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

  像覃家爱、黄金环这样,依靠乡村旅游产业开发增加收入的村民,在南丹还有很多,农户通过经营农家乐和农家旅馆、农业生产、出售景区门票、租赁自行车等增加收入,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2013年以来,全县投资4亿多元实施旅游扶贫富民工程,因地制宜,通过“工业+农业”“农业产业+农业观光+科技示范+农舍服务”“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服务+新农村”“生态农业观光+生态养生文化”“民族文化传承+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业”等业态的开发方式,强化旅游扶贫的带动力,加快全县贫困人口脱贫步伐。

  其中,丹泉集团实施“公司+基地(洞天酒海景区)+农户”和“公司+基地(红高粱种植园)+合作社”的模式,提供就业岗位和技术培训,并通过让村民参与旅游服务,开展旅游扶贫;巴平乡村旅游区群众自发成立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有机农业)+农户”的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增加入股群众的收益……

  目前,南丹洞天酒海景区、歌娅思谷景区、洞湖下水乡村旅游区、巴平乡村旅游区等县内景区景点都因地制宜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旅游合作社+基地+农户”“能人+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让群众搭载旅游发展的快车,享受旅游发展带来的成果。其中,780户贫困家庭3300人通过旅游发展的带动,实现增收脱贫。

  谱写新篇章 开启新征程

  “我们将引导和帮助更多的贫困群众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让山水风光成为旅游发展的‘聚宝盆’,让民族文化成为百姓致富的‘摇钱树’,让贫困群众共享旅游发展带来的美好新生活。”南丹县领导表示。

  “十三五”期间,南丹力争完成“荔波——南丹”旅游线路的开发建设,使南丹与荔波成为互补共同体,增加其在河池、广西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依托浓郁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乡村民俗资源,开发以民俗风情、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形成“洞湖—下水—恩村—歌娅思谷—王尚屯—里湖风情小镇”组成的东线乡村旅游路线;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规划打造“大厂矿石展览馆—铜坑地下迷宫—车河选厂生态公园—五一矿地心历险记—温泉公园”组成的南线矿业乡村旅游路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山水,开发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山水生态观光型乡村旅游,形成“黑泥—巴平下街—蛮坝万亩梯田—子华公园”组成的北线乡村旅游路线和“甜甜农庄—九龙壁山庄—拉岜瀑布—鸳鸯桥—五村鱼庄—清水河漂流—古王山庄”组成的西线乡村旅游路线;依托丰富的农渔畜牧业资源,围绕东、南、西、北四条乡村旅游路线,开发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品农家乐”为主题的农业休闲体验型乡村旅游,让百姓搭载旅游发展的快车,驶向更美好的未来。

  (本版图片由南丹县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spring  作者:韦 乐 陈丹夏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