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21 09:45:00 广西县域经济网

  

  武宣讯:在三多村见到刚荣获“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种养能手韦兰香,一点也看不出她是武宣县去年新竞选上来的村支书兼主任。更想不到她带一帮妇女自费到梧州、藤县考察学习后,发动周边群众连片种下广西“黑五号”无籽西瓜近百亩,五个月就捞回6万多元。同时还与大家一起用河滩、山塘水库养杂交鹅。她给笔者算了一笔帐:养一只鹅三个月出栏,按市价每公斤9元计算,除开成本还有30多元。全村出栏5000多只,纯收入就有13.5万元,养鹅户人均收入1310元。

  这仅是武宣妇女拧成一股绳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例。虽然该县有22万农村劳动力,但有7万多青壮男青年常年外出打工,相当一部分生产和生活重担就压在了9万多妇女的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妇女们自愿组建起种、养、加工联合体,撑起了抗御市场风险的半边天。

  第一个建起“妇”字号山羊养殖小区的“区长”是雅村妇女覃海梅。笔者见到她时,与她一起养了近10年山羊的8名妇女正忙着切草喂羊。青年覃丽擦着汗说:“刚开始我们集资还怕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现在联合体每年出栏500多只,收入有10多万元,平均每户有一万多元的进帐呢!”据县妇联副主席陆燕梅介绍,象这样集培训、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妇”字号基地全县有28个,大多是由共产党员牵头组建的。广西大瑶山南麓的堡村妇女主任、共产党员覃桂仁联合117家农户开了建良种玉米制种基地的先河。亩均产值1280元,每户仅玉米收入就超过2400元。

  妇女联合闯市场首要的难题是缺资金。三里镇旺村妇女杨秋丽首当其冲地当起了资金筹措的推动者。大前年她引进摩拉尼良种牛三头,两年下来纯收入就有十万多元。她对前来参观的村民说:“我知道你们看我发财心里痒痒的,但就是缺钱买牛。让我们一起想办法吧!”经过向镇、县反映困难,引进了广西玉京奶业公司,建起了公司加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公司赊牛本,农户集中场地建牛舍,有13户建起了奶牛养殖小区,年出栏奶水牛200多头,利润60多万,户均增收三万多元。全县共发放小额信贷400多万元给“妇”字号基地,受益农户5110人。95%的贫困妇女在互帮互助中,联合致富走上了小康路。现在奶水牛饲养已成支柱产业,武宣也成为国家奶水牛标准化示范基地县。

  更多的妇女互助小组赛的是技术,看谁能通过科技率先致富,整体或全村实现小康。二塘镇樟村妇女主任覃朝英,2002年在村委会上提出开发公路沿线土地种葡萄,带头从桂林兴安引进高产高质巨峰葡萄引导群众种下1000亩。但是落果,色泽差一直影响着产量,亩产值不到2000元。她带着一帮妇女和男同志一道跑县水果局请专家上课,研究解决办法。通过推广“套袋”技术,亩均产值达8100多元,比原来增收三倍多。

  除在新科技领域大显身手,武宣县妇女还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和律村妇女陈利新有十多年种植木耳、凤尾菇的经验。牵头组织十多户利用学校闲地,投入资金30万元创建了巴西菇和双孢菇生产、加工基地。每年安排60多名妇女工,年产磨菇40万吨。生产的无公害鲜菇全部出口到日本、韩国和欧美等地。塘莲村的韦威应等16人在基地培训后,建起了2.2万平方米的高科技种菇基地。年产冬菇31万公斤,产值76万元。桐岭镇成了武宣县最大的蘑菇生产、加工、销售示范基地。她对笔者说:“尽管得了广西‘三八’红旗手和‘双学双比’女能手称号,可我还是不知足,我要带更多的兄弟姐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力”。

    

编辑:admin  作者:陈德仁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