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3 09:55:00 广西日报

  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我们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习近平

  这是与贫困作最后一战的全民攻坚!

  这是不屈不挠向恶劣自然环境挑战的壮举!

  这是从贫穷迈向小康的进行曲!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天等县发扬“天等不等天、苦干不苦熬”精神,“四大战役”战果累累,“两不愁”全面解决,全县基本实现乡乡通二级公路,村村通硬化水泥路,农村群众通水10.52万户,农村居民基本实现用水安全,完成4000多户危房改造,贫困发生率从5年前的26.56%降到2019年的1.51%。

  一种精神引领,激活内生动力

  立屯,天等一个普通的小山村。阔别20多年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全村的茅草屋变成了一座座小洋楼,青山白墙,安详恬静。

  今年78岁的赵桂兰,与十多名老人正在球场边一边拉家常一边为扶贫车间插电子插件。

  “就是这些村民,在20世纪70年代自发组织人力20多年挖洞不止,打通了出山的隧道,创造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立屯精神。”天等县委宣传部部长郭强说。

  这种精神,体现了天等人敢于拼搏、不畏艰难的特质。2016年,天等县第15次党代会将立屯精神拓展、升华为“天等不等天、苦干不苦熬”的天等精神,号召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立屯人为榜样,在脱贫攻坚中砥砺前行。

  “弘扬立屯精神,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使之成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天等县委书记吴强说,只有变群众的“等着看”为“自己干”,方能汇聚强大的力量。

  在脱贫攻坚战中,天等县及时组织“大榕树课堂”“脱贫故事会”等活动,树立脱贫典型2838个,表彰125名“脱贫攻坚工作标兵”,将脱贫攻坚中涌现的各类先进人物编成榜样故事,在全县宣讲1929场,听会群众近10万人次,掀起了你追我赶的脱贫热潮。

  立屯事迹,在天等家喻户晓,天等精神,激励着无数的天等人。在天等采访期间,记者看到一个个山中的“漏斗”被打开通道,一条条“天路”飞架山间,有如龙盘青山、彩练当空。

  在福新镇北教村龙巧屯附近,一条凿山而过的道路,像大蟒盘山一般卧在山崖断面上。“这是村民自发组织,用8年多的时间,从山上用绳索吊到崖面上凿出来的。”福新镇一干部介绍说,近年已对该路进行了优化,将水泥路修到了龙巧屯村口。

  在天等县,群众自发开山辟路、打通出山通道63处,总长13066米。“这都是当地村民用钢钎、铁镐一寸一寸地挖出来的。”县扶贫办主任闭伟文说。

  “天等不等天、苦干不苦熬”的精神,已根植于天等人的心中,使“走出山门”的渴望,逐步发展为走出贫困、追求美好的动力源泉。

  一个决胜战场,凝聚干群合力

  天等是国定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异常繁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多达30712户113884人。

  “一个长期发展滞后的地方,要在几年内实现脱贫,与全国全区同步奔向小康,必须有非常之举。”天等县县长麦成柱说,在脱贫攻坚中,该县制定“县级主导、乡镇主攻、村级主战”三级联动指挥体系,县级成立总指挥部,统筹扶贫攻坚力量,推动干部下沉。

  在天等镇,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个三级联动的“图谱”。

  天等镇7.6万人,贫困人口1.3万多人。天等县给该镇下达的任务是提前一年完成脱贫,并安排一名处级领导和一个专业工作组对应协调指导。天等镇党委书记覃敏2016年4月到任后,组织了一个强有力的指挥班子,进入了“主攻”的角色。

  同年,天等镇引进广西四野牧业,建设种牛繁育基地,以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29户创业。同时,建设种植600亩宝岛美人椒示范田,打造母村两岸红宝岛美人椒示范区,并组织15个村(社区)党总支书记作为责任人,在全镇开展扶贫车间建设竞赛,3年内已建成各类扶贫车间73家,带动500多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每一名干部、每一个扶贫队员,都是这个决胜战场的宣传员、指导员。”天等县委组织部部长赵德庆说,广大干部在“三级联动”的驱动下,充分发挥“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的担当作风,推动了这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

  产业带动,是脱贫的第一要务。

  重大产业项目,是带动脱贫攻坚的强大引擎。投资3.75亿元的天等“金鸡”扶贫项目,年产鸡蛋4.2亿枚,提供就业岗位800个,全部投产后可辐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万人。同时,项目业主还在天等县成立“蛋鸡产业扶贫联盟”,不断扩大蛋鸡养殖覆盖面,让“金鸡”项目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

  该县利用农副产品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几年间,肉牛养殖就成为扶贫支柱产业。目前全县累计建成牛养殖小区(场)73个,肉牛饲养量7万多头,各村屯70岁以上老人主动参与肉牛养殖达3100多人,累计养牛6300多头,其中贫困户900多人。

  同时,该县还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注册各类产业合作社386个,参与合作社的贫困户5000多户,59个贫困村基本形成规模种养、产销一体的农业发展格局,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1000多元。

  一次全民动员,激发群众创业活力

  在脱贫攻坚中,天等县98个县直单位挂点扶贫,69名县直单位领导到村屯任第一工作队长,7000多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全面脱贫攻坚是一次干群的‘大合唱’,全民发动,全民参与,凝聚克难攻坚的强大动力,才能加快全县脱贫的步伐。”吴强说。

  广大干部下沉,全力推行“贫困村(户)+”扶贫模式,增强贫困村、贫困户“造血”功能,有效推动特色产业良性发展。

  驮堪乡南岭村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崇左市委办干部胡小彪挂任南岭村第一书记后,以养牛为当地脱贫的突破口,并引进专业公司进行肉牛示范养殖,组织黄克锋等8户贫困户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黄克锋已脱贫并建立了自己养殖基地,还以合作社为平台吸纳其他贫困户一起养殖肉牛,去年南岭村养殖肉牛产值达243万元。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创业的活力也激荡起来。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个“走出去”和“返回来”双向良性循环正逐步形成。

  山多地少的天等,一直是全区的劳务大县,于是着力开辟脱贫攻坚的“第二战场”,加大各类培训,持续向发达地区输送务工人员,目前全县有13.6万多劳务大军在外务工创业,创办的企业6300多家,2018年全县实现劳务经济总收入达24亿元。

  与“走出去”相对应的,是“返回来”的热潮。

  曾有“一碗米粉闯天下”传奇的言经海,半年前决定返乡创业。“回来以后,我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注册商标,要打出天等米粉自己的品牌。”她说,目前已设计了门店的专用标识牌,并开始接受加盟。

  “我还将与部分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合作,投入600万元建设一个大型养鸽场。”言经海说,项目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选址、办证等手续都十分顺利,已安排30多户贫困户进场务工。

  像言经海一样,随着东部产业转移,在外打拼多年的天等人有返乡自主创业的强烈意愿。天等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及时规划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成标准厂房7万多平方米,建成投产企业13家,安排1000多人就业。

  从2016年开始,该县发动返乡创业人员,把劳动密集型企业建在村头屯边地头,成为具有特色的扶贫车间,围绕“种、养、贸、游、工”5大扶贫产业,建设扶贫车间300多家,形成3条扶贫车间示范带,去年全县扶贫车间总产值突破6亿元,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编辑:莫晓遥  作者: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