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30 10:57:43 广西日报

  融水雨卜景区风光如画。谌贻照/摄

  苗族非遗传承人在锤苗布。谌贻照/摄

  融水三友瀑布。谌贻照/摄

  融水芦笙舞吸引了众多游客。覃天阳/摄

  编者按:

  融水,古称融州,位于广西的北部,柳宗元曾赋诗“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以表达他的乡愁。进入新时代的融水,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按照“秀美融水·风情苗乡”旅游发展定位,大力推进“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全县旅游产业呈现环境优化、要素凝聚、增长强劲、提质增效的发展态势,融水也成功摘取“2017年度广西特色旅游名县”“2017年度广西科学发展先进县”“2018年度广西科学发展先进县”三块含金量极高的牌匾。

  随着“秀美融水·风情苗乡”知名度不断提升,前往融水旅游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2018年,融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87.79万人次,较2013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1%;实现旅游总消费78.45亿元,较2013年增长13.2倍,年均增长70.1%。

  1优先发展旅游

  融水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节庆活动精彩纷呈,是典型的“适旅”地区。融水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发展旅游,取得一定成效,但旅游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还不突出,旅游开发碎片化、配套短板化等问题仍较严重。

  思路决定出路。2013年以来,融水紧紧把握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机遇,确立旅游优先发展战略:交通建设优先安排景区景点公路,农业产业优先扶持景区景点农民发展特色种养,城镇化建设优先考虑旅游景观和旅游配套设施需要,形成全县上下高度统一、协调共建,优先发展旅游的共识。同时,坚持以规划为指导,科学编制系列旅游发展规划,确保全县旅游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品位发展。

  投入决定产出。在“创特”前,融水用于旅游发展的专项资金一年只有200万元,2013年以来,融水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县财政每年投入旅游发展资金5000万元以上,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获得旅游专项资金补助7272万元。融水还不断优化旅游投资环境,以项目为抓手,吸引民间资金45.8亿元参与景区建设和旅游设施建设,为旅游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13年至今,融水的国家A级景区由4个增加到10个,乡村旅游区从1个增加到6个,星级酒店从2个增加到4个,旅游厕所从8个增加到26个。

  交通决定发展。融水美景锁在深山,最大的“拦路虎”是交通问题。近几年,融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度”前进,随着三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铁无轨站、三江南站融水游客接驳换乘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元宝山旅游扶贫高速公路项目有序推进,旅游交通条件不断改善。融水还主动筹措资金加快旅游路网建设,环元宝山旅游公路以及融州大桥等重点交通工程全部竣工投入使用,环县城旅游公路构架基本建成。此外,罗城-洞头(融水段)等县内二级旅游公路目前正在加快建设,建成后融水所有景区和乡镇都将通达二级公路,有力推进旅游业发展。

  2资源转化产业

  自“创特”以来,融水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坚持高质量发展,精品景区不断涌现,旅游产品愈加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逐步打响“秀美融水·风情苗乡”品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融水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去处,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凸显。

  看得见元宝山。今年5月,延绵数公里、面积上千亩的红杜鹃把元宝山装扮得像一个花枝招展的少女,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观赏。元宝山大受欢迎,除了风景优美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游客可以乘车到半山腰,然后步行2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花坪赏花。

  元宝山是广西第三高峰,因整个山形像大元宝而得名。元宝山的许多山峰海拔在1500米以上,加上原始森林植被保护完好,造就了瞬息万变的云和雾、奇特的雨和雪、壮观绚丽的日出等景观。“以前,元宝山的美景只能远观,如今终于可以近赏了。”柳州资深户外爱好者周先生说。

  望得见贝江水。“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30多年前的电影《闪闪红星》中,潘东子泛舟江上的镜头就在贝江取景。

  贝江是融水最长的一条河流,贝江景区是融水建设较早的一个景区,但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如今的贝江,成了广大游客的新宠。近年来,贝江自然生态保护不断加强,景区建设升级,“颜值”越来越高。游客或立于观景平台,或漫步亲水栈道,观江水碧清澄净,看两岸树木葱茏,旖旎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记得住苗寨的乡愁。位于融水县城西北部的田头苗寨,自然景观秀丽,民族风情浓郁,是国家3A级景区。“几年前我来过这里,这次故地重游,发现苗寨变得更美了,也更好玩了!”贵州游客张女士说。登上吊脚木楼,迈上风雨桥,观看小桥流水、层叠梯田、千年古榕,参与“芦笙踩堂”“牙变嬉春”“斗马”“打同年”“火把节”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品味古寨百家盛宴,已成为很多游客寻找乡愁的途径,融水“苗寨乡愁”名片越擦越亮。

  3旅游带动扶贫

  融水坚持“以一个龙头景区,带动一片乡村旅游,带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思路,开辟旅游扶贫新路子,旅游发展带动模式覆盖全县20个乡镇。

  位于元宝山脚下的荣地村,利用龙女沟龙头景区带动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脱掉了贫困帽。四荣乡荣地村归报屯的脱贫户潘春梅一家,利用自家土地,种植油桃、麻桃等作物,逐步发展集种植、观光、采摘、休闲为一体的农家乐,2016年实现脱贫。潘春梅不仅自家享受到旅游发展红利,还带动8户贫困户和25户农户奔小康。

  吃上可口“旅游饭”的,还有荣地村归秀屯的潘剑。“看到家乡旅游火爆后,我返乡开办民宿,现在生意越来越好!”潘剑高兴地说。潘剑一家还带领周边30多户农户、13户贫困户一起参与旅游发展,实现脱贫增收。

  融水属于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县,对许多住在大山深处的贫困户来说,易地扶贫搬迁是“拔穷根”之举。在“十三五”期间,融水全县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规模为3201户13695人。搬出来的贫困户如何发展?融水通过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旅游与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让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梦呜苗寨,是融水特意为搬迁进双龙沟景区的移民修建的“新家”。融水创造性地将“移民新家”打造成旅游景点,按照苗寨风格复原改建而成,向游客展示传统的农耕文化和生活习俗。

  “我既是苗寨的新村民,也是景区的工作人员,每个月的收入有二三千元。”苗族青年潘星拾告诉记者。如今,像潘星拾家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已有10多户,景区向他们提供工程维护、绿化保洁、游乐设施管理、田园管理等工作岗位。贫困户还可以通过销售民族手工艺品、表演民族歌舞等渠道增加收入。据了解,景区计划陆续引入100户搬迁户入住,带动更多移民发展。

编辑:夏影影  作者:吴丽萍 李志雄 曹凯强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