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5 12:04:47 百色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改革开放40年来,右江区水产畜牧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优化,在优化中提高,产业始终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繁荣农村经济谱写了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

  生产快速发展。从1978年至2017年,肉类产量由1834吨发展到33500吨,增长18.27倍;水产品产量由126吨发展到27800吨,增长22.06倍;产值由681.7万元发展到12250万元,增长17.97倍;生猪出栏由2.51万头发展到21.8万头,增长8.7倍;牛出栏由0.052万头发展到1.6万头,增长30.76倍;山羊出栏由0.031万只发展到3.4万只,增长106.68倍;家禽出栏由25.1万羽发展到899万羽,增长35.82倍。

  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以不同饲料原料的优化组合来满足动物营养需求,成本低、生长快、效益好的配合饲料技术普遍推广应用,使用率由1978年的不到1%发展到2017年93%,大幅度地提高了养殖业经济效益。肉食结构日趋合理,猪肉占有量由92%下降到63.5%;牛羊肉占有量由4.2%上升到9.1%;禽肉占有量由3.8%上升到27.4%,肉食结构的合理化对于提升人的身体素质是一个很好的效应。产业效益明显提升,生猪饲养周期由300天缩短到180天,生猪出栏率由43.%上升到137%,猪胴体重由57.1公斤提高76.5公斤,牛羊和家禽的饲养周期、出栏率、胴体重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生产方式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化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养殖业逐步摆脱了制约发展的瓶颈,养殖专业户、重点户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成为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截至2017年底,全区年出栏肉猪1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达5个,100头以上364个;年出栏肉牛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8个,年出栏肉羊100只以上规模养羊场350个;建成林下养鸡小区80个,年出栏肉鸡2000羽以上规模养殖场612个。生猪规模化养殖占全区饲养量65%, 家禽规模化养殖占饲养量84.2%,草食动物(牛、羊)规模化养殖占饲养量50%。

  经营方式由小农经济向产业化发展。改革开放摧生了新的经营主体,“放开、搞活”的市场经济使养殖业也能赚钱,一些经营主体从“个体户”到“大老板”,“引进外资,搞活经济”提升了产业化发展程度,新丰业、亚胜、华润、百洋等养殖公司相继进驻,还培育了福寿、益民、傲祥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养殖大户和普通农户自主经营等多种模式为产业化发展注入了充分的活力。截至2017年底,全区拥有养殖龙头企业13家,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115家,家庭牧场31家,合作社成员1681户,辐射带动2700多个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水产畜牧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为赚油盐钱”的时代一去不再复返。

  养殖方式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发展。改革开放促使水产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倡导健康养殖,生态绿色养殖,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畜圈改造”、“高架床养殖”、“林下养殖”、“稻鸭共作”、“鱼鸭套养”、“生态渔业”等多种生态化、标准化的绿色养殖模式。截至2017年底,全区共建成标准化养猪示范场25个,利用林果地发展林下生态养殖达13万多亩,利用河沟、池塘和稻田发展水禽生态养殖3.5万多亩,利用大水面发展生态养鱼1万多亩,生态养殖涵盖猪、牛、山羊、家禽、竹鼠、野蜂、娃娃鱼和龟鳖等,现代绿色生态养殖代替了传统“楼上住人楼下养畜”的人畜混居方式,水产畜牧业步入了可持续发展轨道。

  养殖品种由单一性向良种化、特色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变品种单一,近亲繁殖,经济效益低的养殖局面,陆续引进经济效益好的畜禽鱼品种推广养殖,生猪改良实现了由“一元”到“二元杂”再向“三元杂”跨越;牛改良实现了西门达尔牛、拉菲牛与本地牛的冻精配种;山羊改良实现了波尔山羊、努比亚与本地山羊本交改良;家禽以引进良凤花鸡、桂黄、樱桃谷、康贝尔、合浦鹅等品种进行推广;水产品以引进了罗非、健鲤、大口鲶、班点叉尾等品种进行推广。通过以上的品种改良方式提高了养殖业的效益。近年来,为适应人们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注重环保的消费理念,将养殖品种向“绿色、环保、本土”特色转变,运用生态饲养方式培育集“精、特、优、土”于一体的绿色生态环保型产品,成功培育了蜜蒙香鸭、百色香鸭、元香鸡、百林鸡、六苜鸡、东笋鸡和佰色瑞源等特色品牌,有效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重大动物疫病有效控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全面落实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强化动物卫生监督,以检促免、以免保检,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密度均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全区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没有传入境外重大动物疫情,重大动物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可靠。改革开放以来,建立起区、乡、村三级渔牧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实施从进栏、养殖过程、出栏、屠宰、上市的全程监控,产地检疫率、屠宰检疫率、检疫不合格动物及产品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随着与自治区接轨的动监指挥平台投入运行和“互联网+动物检疫”的实施,动物产品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监管,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有了充分的保障。(韦进骏)

编辑:韦进骏  作者:韦进骏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