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1 09:17:32 广西日报

  近日,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桂中村驻村第一书记韦善教忙个不停,他挨家挨户动员贫困户筹资进行危房改造,想点子帮贫困户脱贫摘帽。7月5日,他来到贫困户廖财茂家了解情况。廖财茂说:“现在养了300只鸡,还种花生、水稻各两亩,今年脱贫不成问题。”

  港北区庆丰镇万新村贫困户莫寿陈流转土地种了13亩优质富硒稻,眼下正是水稻成熟期。他说:“今年早稻亩产500公斤左右,按目前市价,每亩有700元收入,孩子的学费有着落了。”

  6月22日,港北区农业部门在中里乡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100多名贫困户传授百香果种植知识,帮助他们发展产业。

  ……

  港北区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精准帮扶、产业扶贫、发展村集体经济等“硬骨头”,多管齐下打好扶贫“组合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迈出坚实步伐。

  A信息+平台扶贫有精度

  “用手机或电脑录入脱贫攻坚辅助系统,村里‘十有一低于’数据、贫困户‘八有一超’数据一目了然,通过手机APP还可以随时随地查询、录入、修改贫困户资料,方便又快捷。”7月6日,港北区武乐镇东南村第一书记卢业章说,自从驻村以来,他每次入户走访,都会打开脱贫攻坚辅助系统扫贫困户二维码,记录并拍下照片,如实反映走访的情况以及贫困户遇到的问题和需求,摆脱了纸质笔记本记录的原始方式。“这样一来,贫困情况看得见、摸得着,为制定下一步帮扶措施提供依据。”

  这样便捷的工作方式,得益于“港北区脱贫攻坚辅助系统”。为解决精准帮扶难题,该区联合梧州学院共同研发脱贫攻坚辅助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二维码、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将帮扶对象、帮扶者、扶贫项目(资金)、扶贫事务等信息整合起来,将扶贫大数据、资金、项目、乡镇贫困村扶贫脱贫落实以及社会扶贫对接等“五个平台”融合其中,实行平台间无缝对接,推动基础数据来源更精准、扶贫政策和扶贫资源投向更精准、扶贫管理更精准,实现了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打造“精准扶贫”大格局。

  港北区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该系统不仅可以实时查看贫困人口总户数、总人数,还可直接查看贫困户的详细信息,实时监测贫困户帮扶进程。“城区5848户贫困户的‘八有一超’完成率、‘收支数据’等信息都是实时录入、实时显示,我们任意选择一个贫困户,点击其姓名,就可以直接查看。”

  该系统还可对驻村工作队员(帮扶人)扫码考勤。通过手机APP扫描贫困户(村)对应的二维码,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实现对驻村工作队员(帮扶人)到村入户的考勤。港北区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APP的使用,使帮扶工作落到实处,驻村工作队员(帮扶人)到哪里走访,都能实时监测,解决了因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分散难以考勤管理的问题。

  港北区还以此平台为依托,创建“扶贫一张图”系统,即扶贫电子沙盘,以视频、图片、图表、文字等形式对扶贫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能方便快速、直观、清晰地了解扶贫工作推进进度及帮扶成效。打开该系统,扶贫地图立即跃出界面,点击进入系统的模块,全城区概况、贫困村情况、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易地移民搬迁、贫困户收支、收入来源、“八有一超”完成进度等一览无余。

  港北区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优势,创新“信息+扶贫”方式,实现了精准扶贫的高效化和智能化,为脱贫攻坚找到了新动力。

  B产业+务工发展有深度

  当下正是马蹄笋丰收的季节,在位于港北区武乐镇吉斗村的广西闽桂生态农业科技公司生态农业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李贵如正与村民一起挖笋:轻轻用锄头将土刨开,一根根嫩笋便露出来。李贵如说,今年马蹄笋亩产约1250公斤,每公斤20元,亩产值2.5万元。“每天聘请30人,其中贫困人口11人,日工资70元。我们还成立贫困户产业园,贫困户获得股权纯利润的50%,即使没有收成,基地也给他们股权8%的保底分红。”

  吉斗村是“十三五”时期贫困村,有贫困人口68户282人。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发展4个种养项目,贫困群众获得“租地收入、务工收入、股金分红”多重收入。该村还积极探索“村民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模式,以村集体产业扶持资金210万元入股合作社,村里每年获得16.8万元收益。2016年,该村成功脱贫摘帽,减少贫困人口28户122人。

  这是港北区夯实产业基础,增强造血功能的缩影。港北区在龙头企业带动扶贫、“以奖代补”扶贫、探索资产收益扶贫、产业扶贫保障等方面下足功夫。强化扶贫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夯实产业扶贫基础,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破解贫困户增收瓶颈,增强“造血”功能。同时,注重加强扶贫车间建设,大力发展“长线+短线”产业组合、乡村旅游、订单农业,确保增收致富有可持续的“源头活水”。港北区农业局负责人说,该区目前所有行政村都成立了村民合作社,每个乡镇均打造两个以上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共有45个产业扶贫基地,其中有28个贫困村建立了扶贫产业基地。“我们还创建就业扶贫车间6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00多人,有效促进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该区还按照“一村一策”思路,以村民合作社为发展平台,推行“村党支部+村民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多元化发展土地产权流转服务、物业租赁、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着力破解村集体增收难题,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截至5月底,该区102个行政村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有42个,其中贫困村21个。

  C扶志+扶智脱贫有温度

  “去年我家人均收入超万元,成功脱贫,今年子女也有工作了,生活越来越好。”6月26日,港北区大圩镇石古村红卫屯村民杨福堂说,今年家里种植8亩水稻、养6头肉猪,有技术有产业,致富更有奔头。

  穷帽是是如何甩掉的?杨福堂说,有雨露计划补助、低保、水库移民、产业扶持等扶贫政策支持,再加上种水稻、养猪养鸭,还兼职做村级保洁员,家庭收入成倍增加。

  像杨福堂这样靠勤劳双手脱贫致富的贫困户,港北区还有很多。武乐镇东南村村民蒙建良,曾是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去年夏天,在村委班子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鼓励下加入了合作社,种植两亩百香果。半年后,增加收入5000多元,加上闲时就近打零工,光荣摘掉了贫困帽。

  贫困户旧观念的转变源自港北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抓实抓细精神扶贫,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港北区创新扶贫政策宣传方式,在网上开设“扶贫政策微讲堂”,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联系人等党员干部以“一对一”“面对面”的“微课堂”方式讲深讲透脱贫攻坚政策,各乡镇和街道利用村屯空白墙体、公共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载体,大力宣传扶贫政策,为贫困户脱贫致富鼓干劲,打通脱贫攻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为促进贫困人口就业,港北区积极开展贫困人口实用技能培训,让贫困人员学技术;出台转移就业交通补助,整合1000个岗位,对连续稳定就业8个月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每年每人给予1000元的交通补助。现已审核发放交通补助49万元,惠及贫困劳动力490人,并帮扶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02人。

  港北区还大力培育、弘扬乡贤文化,发挥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贫困群众的“智”与“志”,让贫困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目前,已成立“中里乡党委+东方尚贤”等乡贤会10个,成员约100多人。中里乡村民韦军民创业成功后返回老家创业,成立广西东方尚贤文化有限公司,为400多户贫困户培训宫灯编织技术,培养了一大批乡土技术人才,带动贫困户致富增收,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产业路子。

编辑:芝洲莫鱼  作者:记者唐正芳 通讯员陆宏夏
首页